【談古說今】 雍正皇帝的簡樸作風

文/周玲惠 |2015.06.11
1710觀看次
字級

文/周玲惠

清朝雍正皇帝在生活上崇尚節儉。福建巡撫黃國材雍正三年(一七二五)六月三日的奏折上,雍正帝朱批道:「奏事的折子也一概用綾絹為面,物力艱難,殊為可惜,以後改用素紙就行了。」

雖然折子面用綾絹有限,但指明他惜物節儉。據說,雍正帝遺留下的朱批諭旨,許多是把紙張裁成小條,其節約紙張,與現在呼籲少砍一棵樹是相同理念。

每天中午在辦公室的茶水間洗便當盒,水槽中常有許多同事們留下的殘羹菜渣。水槽旁有垃圾桶,也有廚餘桶,但是那些嫌麻煩的同事,直接將便當殘渣傾置於水槽,在水槽中清洗了自己的便當盒,却留下髒兮兮的水槽,裡面有飯粒、菜蔬、肉末、果皮、果核等。

曾經為了去探視在某山寺出家的高中同學,和同學們去了兩趟該佛寺。我們和山上的出家僧尼一起用膳,飯畢,服務的僧尼在我們的大碗裡倒入半碗的茶水,要我們將碗內的剩餘殘羹菜渣喝掉。我們仔細的將碗內東西清理並喝掉,整個碗似乎先清洗一遍。這是出家人惜物愛物之精神。

以前曾讀過一則故事,有一大善人常於家中附近的溝渠蒐集米粒、飯粒、菜葉,洗淨後晒乾儲存。有一年這地方大旱,饑荒隨之而來。大善人將其平常晒乾的米粒、飯粒、菜葉拿出來救濟災民。災民感激不盡,大善人說:「這些都是你們丟棄的食物,我只不過幫忙把你們不要的糧食蒐集起來罷了。」那些災民十分慚愧自己平常的浪費。

據載,雍正曾大力宣導節約糧食。雍正二年他發出上諭,說:「御膳房,凡粥飯及餚饌等食,食畢有餘者,切不可拋棄溝渠。或與服役下人食之,人不可食者,則哺貓犬,再不可用,則晒乾以飼禽鳥,斷不可委棄。朕派人稽查,如仍不悛改,必治以罪。」雍正可謂是一位簡樸的皇帝,為節約糧食費盡心思,從人食、貓食到鳥食,交代得清清楚楚。日理萬機,至高無上的封建皇帝,為剩粥剩飯的處理,專門下一道聖旨,在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中,大概絕無僅有。

事隔三年,雍正皇帝又為了禁止浪費糧食的事,再次發出一道諭旨:「朕從前不時教訓,上天降生五穀,養育眾生,人生賴以活命,就是一粒亦不可輕棄。即如爾等太監煮飯時,將米少下,寧使少有不足,切不可多煮,以致餘剩拋棄溝中,不知愛惜。朕屢屢傳過,非止一次。恐日久懈怠,爾總管等再行嚴傳各處首領、太監,見有米粟飯粒,即當撿起。如此不但仰體朕惜福之意,即爾等亦免暴殄天物。應不時查拿,如有輕棄米穀者,無論首領、太監,重責四十大板。如爾等仍前縱容,經朕察出,將爾總管一體重責。」雍正應該是確實看到宮中的浪費,對節約糧食一事,諄諄教誨無效後,改以刑法規範之。

現在我無論是在家吃飯、喝牛奶,吃穀類粥、吃便當後,一定至少倒一至二次的開水到碗內,再將碗內最細微的殘渣都吞進肚子,發現黏在碗或杯中的殘渣還不少!至少作到體恤農人「誰念盤中飧,粒粒皆辛苦」,以及煮飯人的勞苦。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