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喜歡池谷伊佐夫寫的《神保町書蟲.愛書狂的東京古書街朝聖之旅》,書中隨筆寫出自身購書體驗,而且以手繪呈現三十三家特色書店的空間插圖與導覽介紹,令人嚮往。圖/林政儀
西川滿的限定一百二十部詩集《迴轉木馬》。圖/林政儀
文與圖/林政儀
很喜歡池谷伊佐夫寫的《神保町書蟲.愛書狂的東京古書街朝聖之旅》,書中隨筆寫出自身購書體驗,而且以手繪呈現三十三家特色書店的空間插圖與導覽介紹,令人嚮往。
古書店是最能滿足我探索書海的樂園,每次總有意外的驚喜。西川滿的限量一百二十部詩集《迴轉木馬》簽名本、《台灣文藝叢誌》一九一九年的創刊號,是我這兩年在神保町的收穫。
於是,去年日本東京之旅,就想著一定要趁神田神保町古書店街在十月底十一月初舉行「東京名物神田古書祭」時到訪。這是每年都會吸引日本及海外的愛書人前去朝聖的盛會,是令人流連忘返的。
大多數的書迷會搭乘便捷的地鐵「半藏門線」到「神保町站」下車,只要徒步一兩分鐘就能抵達古書祭街區。街上滿滿的人都是朝聖的書迷,非常壯觀。
從宣傳手冊登錄看來,去年就有一百多家古書店參與。沿著靖國通,街上搭起一座座的書架,擺放的古書有一百多萬冊。就這樣,開始為期一周的「神田古書祭」。
除了逛古書祭,那次還逛了神保町的一誠堂、大屋書房、北澤書店等有名的老店。再從三省堂書店右轉,走到位於白山通與靖國通中間的街區,轉進鈴蘭通(すずらん通り)。
鈴蘭通的街燈是鈴蘭花的形式,非常淡雅。這是在平成二十二年(二○一○)十二月二十日才復原的街燈,重建了昭和十二年(一九三七)鈴蘭通伊始的原樣。
其間,有一棟西式樓房,看來並不起眼,有著大大的漢字橫匾——「內山書店」,是郭沫若所題。
內山書店對外營業部分共有三層,且大多是中文書籍及少量的日文版書籍。一樓擺放與中國有關的語言、經濟、政治類的中文書籍,也販賣在日本華人出版的報紙、雜誌和書籍;二樓則是中國文學、藝術類的書籍,及一些來自中國的電影、電視劇、紀錄片等影音出版;三樓還有陳列中國及亞洲較為稀有的珍本古書。
「內山書店」,原是一九一七年由內山完造與妻子在中國上海的北四川路魏盛里(今四川北路一八八一弄)租屋創設的。
而今位於東京神保町的內山書店,是由其弟內山嘉吉於一九三五年十月在東京世田谷區開業,一九三七年三月遷移至千代田區神田一橋,一九六八年八月再移至現址。這是許多喜歡中日交流史的書迷不會錯過的一站。
從《魯迅日記》中一九二七年十月的記載:「五日雨。上午寄靜農、霽野信……往內山書店買書四種四本,十元二角……」
魯迅自一九二七年踏進內山書店後,便經常光顧,並購買大量書刊。依《魯迅日記》記載,從一九二八年到一九三五年,共去過內山書店五百多次,買書一千多冊……
內山書店提供魯迅各種書籍、期刊等最新訊息,而且內山完造在書店辦起了「文藝漫談會」,使之成為一個可以自由交談聚會的文藝沙龍,其中魯迅、田漢、謝六逸、郁達夫、郭沫若等,都是「文藝漫談會」的主力。
除此之外,魯迅的會客、信件往來等祕密活動也曾在內山書店進行,魯迅並曾四次避難於此。
內山完造在一九三五年撰著《活中國的姿態》(東京學藝書院出版)一書,內容著重中日文化的對比,是以自己的角度來看中國人的文化性。魯迅也為此書寫序:「著者是二十年以上,生活於中國,到各處去旅行,接觸了各階級的人們的,所以來寫這樣的漫文,我以為實在是適當的人物……然而即使力說是漫談,著者的用心,還是在將中國的一部分的真相,紹介給日本的讀者的。據我看來,日本和中國的人們之間,是一定會有互相了解的時候的……」
一九三六年魯迅去世,內山完造也是魯迅的治喪委員之一。
一九五九年九月十九日,內山完造受邀出席中共建國十周年國慶展;隔天,突發腦溢血,在北京協和醫院病逝,終年七十四歲,長眠上海萬國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