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來茶去 萬福寺古剎的煎茶盛宴 記日本全國第六十屆煎茶道大會
圖/吳德亮
文與圖/吳德亮
十二世紀南宋時期,兩度赴中國學習佛法的日本高僧榮西禪師,回國後將佛教教義與日本文化結合,不僅促進了佛教在扶桑的蓬勃發展,並開創臨濟宗,成為日本禪宗的主流。同時也從中國帶回茶種廣為栽培,還將宋代風行的「點茶法」,及「茶禪一味」的禪院茶宴與抹茶製法,傳回鎌倉幕府時代的日本,而被尊為「日本茶祖」。此後經由村田珠光、武野紹鷗至千利修等先賢發揚光大,而成了今天名揚四海的「抹茶道」。
至十七世紀的明末清初,中國高僧隱元禪師應德川幕府之邀東渡弘法,於一六五四年搭乘鄭成功提供的船隻抵達日本。不僅在京都宇治市建立一個完全的中國式寺院「萬福寺」,還將明代盛行的「瀹茶法」傳到日本。當時京都宇治的製茶師特別將抹茶的「蒸青」製成方式,與中國「炒青」綠茶的揉捻工藝結合,製作出蒸青煎茶而廣受喜愛,成了日本煎茶道的濫觴。
有人說明太祖朱元璋對茶藝最大的貢獻,就是廢「團茶」改貢葉茶,散茶成為主流,不再如唐宋將茶葉碾成粉末,而直接抓一撮茶葉入壺,並以開水沏泡飲用,稱為「瀹茶法」又稱「撮泡法」,堪稱品茶方式的一大革命,茶藝也從唐宋時期宮廷或文士的雅尚清玩,普及為全民生活的一部分。而學者也多認為:隱元禪師將瀹茶法乃至明代的文士茶風帶入日本,不僅為日本帶來喝茶方法的變革,更帶來觀念的革新:有別於相對嚴苛繁瑣,且僅在貴族或武士間風行的抹茶道,逐漸發展為士農工商皆能參與的煎茶道,隱元禪師也普遍被尊為煎茶道的始祖。
為了紀念他的貢獻,「全日本煎茶道連盟」從一九五五年開始,每年五月都在萬福寺舉辦「全國煎茶道大會」,今年已堂堂邁入第六十屆了。
隱元禪師於一六六一年,受德川幕府第一代將軍家康賜予宇治寺地,以中國福州黃檗山萬福寺為樣本,闢建萬福禪寺,創立了黃檗宗;與臨濟、曹洞並稱為日本禪宗三大派,而當地也因此得名為「黃檗」,在地鐵搜尋站名時格外醒目。難得的是寺院整體建築布局或供像風格,均為明代樣式,就連寺內所有對聯匾額都以漢字書寫,包括山門外「不許葷酒入山門」的石柱,沒有任何一字採用平假名或片假名。
「日本全國煎茶道大會」今年於五月二十二、二十三日兩天舉行,我也經由日本友人高橋真理子,以及台北「美麗和服日舞學苑」鄭美麗老師的安排受邀採訪。連盟理事長為「松莚流煎茶道」的家元(即「掌門」之意)中村松繼,他說煎茶道沒有太多繁複的禮法與形式,注重的是飲茶時的心境;尤其著重個人的才學修養,以及個性品味的發揮,進一步體會茶道藝術之美,因此很快就受到日本騷人墨客的喜愛,而從明治初期逐漸興盛,至今已發展為近百個流派。副理事長德山圭峰且補充說,從六十年前僅有二十多個流派加入連盟,今天已有三十八個流派參加,包括深耕台灣多年的「方圓流煎茶道」;以及與台灣茶界交流密切的「美風流」、「小笠原流」、「松風流」、「瑞芽庵流」、「三彩流」、「靜山流」、「黃檗東本流」、「二條流」等在內。
有人說煎茶道與最典型的撮泡法,即早年盛行於福建、廣東沿海一帶,並傳至台灣的「工夫茶」十分接近。而方圓流台灣支部長蔡玉釵也認為:煎茶道在精神與禮儀表現接近工夫茶,更不乏明代品茶、賞器、吟詩賞畫與聞香等,同時融入生活藝術的「文士茶」精神,只是使用器皿略有不同,且表現更為精緻罷了。
因此近年來,台灣的「中華茶藝聯合促進會」年年均派員出席盛會,今年由高雄分會代表,而由總會長張富欽領軍,高雄分會長馮文炫、台北會劉青羲會長也都盛裝出席奉茶,茶席安排在寺院法堂北側,主泡者為來自高雄的賴維科,沖泡來自台灣梨山的「霜降玉露」,飽滿的山靈之氣與淡雅的花香,讓在場日本茶友都讚嘆不已。
大會重頭戲是二十二日上午九時,於大雄寶殿舉行的開幕式,彷彿宗教儀式般的莊嚴肅穆,所有與會人員均穿著和服,除了獻花、獻茶、敬「和菓子」,還有住持引領誦經。接著由來自日本各地的三十八個煎茶道流派,分別在寺院本堂、法堂、方丈、禪堂書院、松隱堂、伍雲居等不同位置擺設茶席,分成兩天進行茶席展演,並開放一般民眾購票入內參與。
不過,每張門票每日只能參加三個茶席,還須先行登記所要參加的茶席及時間;而表演席沖泡的茶品只奉予前四位來賓,隨後才有「茶侶」即助理人員從「茶作坊」奉茶給其他來賓。賓客每場可喝兩盞茶,茶點則在第一盞茶後食用。
既然是一年一度的盛會,各流派莫不卯足勁呈現最優雅的一面,因此遊走各茶席間,無論花藝布置、茶具選擇,以及搭配的字畫、手繪摺扇等,都呈現各流派的不同風貌;而「美風流」茶席所有茶器、字畫與插花等,均出自家元中谷美風親手創作,在和諧的氛圍中,展現煎茶道多元繽紛之美。此外,煎茶水溫不宜過高,一般多以木炭文火鐵壺或銀壺燒水後,再倒入稱為「水注」的土瓶內,使水溫降低後,再以小壺「急須」泡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