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鎮鯤二○○八年在蘇丹出任務,為燒燙傷小病患進行麻醉。 圖/劉鎮鯤提供
【本報台北訊】伊波拉疫情、尼泊爾地震都少不了的身影──無國界醫生組織(MSF),成立四十年將在台設辦公室,本周五舉辦活動攝影展,盼民眾更關注人道救援議題。
劉鎮鯤年紀不到四十歲,已是無國界醫生組織香港董事會主席,對他而言,這是一場意外的旅程,無心插柳卻做到自己喜歡的事,「MSF改變我人生的價值信念。」
他表示,從衣索比亞飢荒、盧安達大屠殺、亞美尼亞種族清洗、俄羅斯入侵阿富汗、南亞大海嘯,到近期的海地地震、菲律賓海燕風災、西非伊波拉、尼泊爾地震等,MSF不曾缺席,都是主動評估當地需要,若是有可以發揮的地方才會出動救援,例如莫拉克風災發生時,MSF經過評估認為台灣的醫療體系可應付,就不需出動救援。
在台招募 參與人道救援
劉鎮鯤指出,總會在這幾年陸續評估全球各地,考量市場發展、人力資源、社會現況等,選取全球四、五個地區設立辦公室。
台灣兩年前被選定設立辦公室,希望擴大招募台灣願意參與人道救援的民眾,除了醫護人員,行政、後勤、水利工程等都非常需要人力。
的MSF每年大約送出三千五百位前線救援人員,成立至現在,台灣人參與前線的救援行動只有七位,分別是劉鎮鯤、趙鈞志、謝岳哲、陳鈞婷、李一辰、宋睿祥、鄭巧鈺,僅有一位是行政會計人員,其他都是醫師,足跡遍布蘇丹、巴基斯坦、剛果、阿富汗等地。
資源有限 學習放手
「很多激動人心的故事,對我們來說都是日常生活。」在MSF服務七年的劉鎮鯤說,MSF就是為緊急狀況成立的。
例如曾遇過剛果軍人不小心用手榴彈炸傷自己,半夜到醫院截肢,或一次湧進十六位車禍病患,抑或是血壓過低的產婦,在所謂文明世界是救不回的,隔天居然可下床走路,孩子也平安出生等驚心動魄的時刻,在最迫切的時候提供醫療協助,就是MSF存在的意義。
劉鎮鯤說,在前線常要學習「放手」,因為資源有限,例如台灣病患一人可用上一百五十隻腎上腺素,但那是在任務地兩個月所有的儲量,所以必須有所取捨。
他就曾在剛果的馬西西,急救一位腸扭結但開刀狀況不好的小孩,兩小時後他決定放手,走出手術室叫家屬的時候,好險小孩突然醒來,挽救一場悲劇,但他說「我們一定堅持比當地人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