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中新社
黃美華(高雄市╱佛光山文化發行部執行長)
在一九六七年,佛光山在高雄大樹鄉麻竹園開山建寺的時候,我正在初中念書,那時,就聽說台灣南部有座佛光山。高中畢業後,我遠離故鄉,從基隆搭車南下到高雄佛光山就讀叢林學院,開啟我有別於一般女孩的人生。
佛學院畢業後,我做過佛光山朝山會舘櫃台主任,做過端盤倒茶的義工,我也做過《人間福報》總經理、高雄縣老人公寓「松鶴樓」執行長;可以說,我服務四、五十年的時光,一生的歲月都在佛光山度過了。
這次在《人間福報》上,讀到我師父星雲大師寫的〈貧僧有話要說〉;大師一生的所行所為,幾十年來,我看在眼中。他自稱「貧僧」,我就把他自稱貧僧的意義,就我所知的再提出一說。
一、我的師父星雲大師,沒到過商店買過東西,也未託人買過物品,可見他對生活,滿足而無他求。
二、他不是沒有錢,他不需要供養,他有他取財的能量。例如:著書立說、版稅、稿費,但他也像信徒一樣,全都布施給社會與佛光山常住。沒有私蓄錢財。
三、他創辦這麼多事業,有很多善緣往來,但他未在銀行開戶,沒有購買房屋、沒有收租儲蓄,他也沒和人投資賺取利潤,除了佛光山,他私人名下可說「上無片瓦,下無寸土」。
四、了解師父的信徒有時看不下去,硬要把錢塞進他口袋,甚至跟他嚴厲地說:「這是給你的,不可以給佛光山。」但師父仍說:「我沒有使用金錢的習慣,一切都有常住照顧我的衣食住行,不交給常住,我如何處理呢?」所以,他點滴歸公。
五、別人想要錢,可能要不到,但他是不要錢。可以說,萬千金元都向他集中,但他毫不關心。他沒看過帳目,也沒問過佛光山有多少存款,就和信徒一樣,只知道無相布施。
六、功德主南豐鋼鐵公司董事長潘孝銳居士把銀行圖章給師父,要他隨時去銀行取用,但師父不是沒有困難,即使在最困難時,師父都不去動用。他說,這是別人的財富。
七、在台灣,被稱為女王永慶的「張媽媽」張姚宏影女士,常主動要給師父巨款,要他到國外建寺、辦大學。師父有心要弘揚佛法於天下,興辦教育提升佛教地位,因到海外辦學的因緣還未到,對這種早來的財富,他不能要,所以就拒絕了張媽媽的好意。他寧願安貧,也不願對金錢財寶有貪念。
八、我們不能說師父沒有金錢觀念,他必定也有像阿彌陀佛建立佛國淨土的願力,要把佛光山建設成極樂世界;他這一生,一張辦公桌都不需要,我想,更多的是心裡有無限寶藏。
九、我們知道他與一般人一樣,也有嗜好,例如喜愛麵食;可是千人以上共居的常住,哪能天天煮麵讓他享用?所以,每天一碗茶泡飯比較容易,他也就甘於如此生活。
十、我看到一些信徒要給他供養,他都畏懼地不肯接受。可以說,財寶之前,毫不動心,甚至人家送的禮品,都交代說:「這個交給常住收存。」不據為己有。
十一、他為何要鼓勵佛光山辦大學、辦電台、辦報紙、辦老人院、辦孤兒院、辦雲水書車呢?因為佛光山不只是個寺院而已,它是個教團,是個教會,它以弘揚人間佛教為職志。目的是要佛光山把錢用之於社會,讓常住大眾安於貧。讓佛光山「窮」,是他的理念,別人怕窮,他卻要做出窮來,因為「窮」才能平安,才能進步,才能向上。
十二、對俗家的家人、親戚,他是有力量幫助他們的;但他總覺得,他的一切都是佛門的,不可以用佛門的錢資助親人,所以,他跟他的親屬也保持距離。弟子說,師父對別人都很慷慨,對家人卻慳吝,他也隨大家評論。
十三、關於師父的金錢,一切都可攤在陽光下,可讓稅捐處、國稅局,甚至任何一位信徒查證,到最後,你必定也會說一句:「星雲大師確實是一位『貧僧』啊!」
十四、天下的人可以不知道大師是一位貧僧,佛光山一千多位出家弟子天天與他生活,他的言行、觀念、開示,要是讓他的一千多位弟子出來說話,他們都可證明,可說在全山千餘人眾當中,他是最富有的師父,但也是最貧的一眾了!
十五、在佛光山,可以問許多寺院住持主管財務的人,他們的師父星雲大師有跟他們要求支付過一塊錢,或添置東西嗎?這是他一向最顧忌的。因為師父絕不會動用常住一點一滴。
說到最後,也可說他富有一切;他是不貧而貧、貧而富有的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