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間主要茶室,以綿延極長的榻榻米鋪設,上頭垂掛著圓形、昏黃光色的素潔燈籠,直立玻璃窗戶,看見庭園綠草和遠處青山。圖/王岫
來到汐止深山的茶坊,已是下午四點多了。
但五月這時候來最好,夕陽餘暉讓你能佇足迎看滿目青山;再回眸一望,餐坊四周的油桐花,隨著清風徐來,慢慢迴轉飄落在屋簷小徑、潺潺溪水裡。這不是我第一次觀賞到油桐花,但如此貼近看到桐花落英繽紛,從身上、眼前落下,倒是第一次體驗到,真驚喜!茶坊的五月,應是一年當中最具禪味的了。
同一輛小旅行巴士上,報名來參加茶席體驗的,共十一人,雖都是華人,卻來自台北、台南、澳洲、香港、新加坡、廈門、廣州等地。除了我和老妻是台北在地人外,其他都是外地、外國人,但我們都是在捷運中山站附近給觀光背包客休憩的「台灣好,店」裡,看到有辦理這項讓來台灣觀光的客人,可以用半天時間,以輕鬆的方式,搭巴士看一些位在交通比較不方便,但卻又有台灣文化蘊涵的體驗活動。汐止山上的茶坊是一種行程,也是我們這次參加的。另外,還有到木柵山上去進行「山林尋訪優人」,感受禪鼓動人的共鳴,及優人道藝合一的生活,或許下次再去吧!
我們這個行程是體驗半日的茶席文化,在茶人的帶領下,感受茶禪一味的美。
說實在,我和老妻都不善喝茶,平常不僅分不清喝到什麼茶種、茶名,晚上一喝茶,甚至於會失眠,真不是喝茶達人;但想起以前上班時,開會很多,會議又常曠時良久,工友就頻頻加茶,我們也就不知不覺地喝下不少「拙茶」(公家機關怎會買什麼好茶呢?)要是碰到會中長官交代下來了困難的案件或不合理的指示,心情苦悶之下,更只好咕嚕將面前紙杯的茶水,灌進喉嚨裡。
這樣,雖然不善喝茶,過去二、三十年,卻在上班歲月中,喝下不少茶水。
你說,如此喝茶,會有所謂日本人講求的茶道文化,或我們台灣中南部普遍流行的泡茶閒情嗎?
因此,為了品味真正的喝茶是什麼,我和老妻兩位台北人,還是報名這主要給外地或外國觀光客參加的茶禪一味半日體驗活動。
來到周邊多有竹林、油桐樹掩蔽,又有一條小溪環繞的茶坊,首先就被環境折服了。如此孤峰頂上,看群山如千帆過盡,身心自然能先安頓下來。幾間主要茶室,以綿延極長的榻榻米鋪設,上頭垂掛著圓形、昏黃光色的素潔燈籠,直立玻璃窗戶,看見庭園綠草和遠處青山,在這裡喝茶,心情自然就放鬆了。想來,喝茶要有禪意,首先就要有幽雅的環境吧!
我們十幾人,分三桌,各有一位茶師來為我們泡茶。第一席茶,他說泡的是阿薩姆紅茶。從熱水、暖杯、旋壺沖茶、靜待茶香出味,每人都靜靜觀賞。無論是旅人,或如我們純來見識的,於此片刻,都算是漂浮後的短暫休歇,人能如此,安頓由此生。若此安頓感,有更多人經常如此,社會就會厚實而不浮躁。茶道的程序,是否就要醞釀我們能有平靜、厚實的心情呢?
茶師後來奉上小杯茶,喝完後,還要我們聞一聞盛茶大杯的餘香。果真有一股淡淡的茶香呢。但一席茶喝了四次,每次都有不同的餘味。
第一席結束。我問一下茶師,台灣庶民泡茶之盛,不輸日本,為何沒產生像千利休那樣的茶聖呢?記得去年到日本旅遊,去了會津若松城,這座著名日本古城,有一段有關茶的歷史。茶聖千利休被豐臣秀吉所殺後,他兒子千少庵跑到千利休的七大門生之一──蒲生氏鄉所管轄的會津若松城(又名鶴城)來,躲避豐臣秀吉的追殺。蒲生氏鄉不僅掩護千少庵,還祕密為他蓋了一座茶室──「麟閣」,讓他繼續發揚、延續茶道呢!
茶師笑笑說,日本人把喝茶看成是很藝術化的專精和技藝,所以才產生了茶道,這也是他們各行各業都有「達人」的呈現。至於我們台灣人,把喝茶看成生活的一面,沒有那麼嚴肅的對待,所以也沒有什麼茶聖之類的頭銜。但生活到處就是禪,「鳥飛,魚游,吃飯、睡覺,做自己,不煩惱」,就是禪;喝杯好茶,好好讓自己身心安頓,這是台灣人泡茶的心境,不必求什麼名聲,生命也有單純的快樂。
想來,這也是台灣人喝茶的禪意囉!
第一席喝完,工作人員引導我們去臨溪的房間休息半小時,也可以做個園林散策。我和老妻,依然喜歡臨窗看著油桐花飄落,好像初雪散然落下,溪裡片片墜落花瓣,隨著水流,不知奔向何方。
再回席入茶室,茶師泡的第二席則是普洱茶。這茶若是作成茶餅,據說味道並不好聞,但在茶師調製、沖泡之下,卻也有回甘的感覺。同樣的,我們前前後後也喝了四小杯,這真是第一次體驗到各道茶,經過不同時間的水泡過,茶質都有不同的變化了,那味道就各有不同。比如我們人生,歷經各時期的歷練和不同生活過程,整個人生,或許身體、觀念都會有所轉變呢!
喝完兩席茶,再吃頓養生簡餐,我們搭原車在星光璀璨的山路下回到台北。想著山上的花前草後,有著四季遞嬗的光影,而人們看著茶具、茶杯的茶來茶往,或品茗再讓各道茶水飲入喉頭,也該能體會到人生總是有著慢慢質變的那道看不見的影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