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爸媽都很疼愛自己的小孩,不過也在無意中傷害到小孩,要打造愛與思考的家庭生活,必須戒除這些「破壞性語言」;孩子才能在人生的舞台上展現自信。圖╱中新社
【本報台北訊】人本教育基金會昨天公布「破壞性語言」排行調查,發現「我怎麼會生出你這種小孩?」和「你怎麼這麼笨!」,分別奪下阻礙「愛的傳達」類與阻礙「學習思考」類的冠軍。
人本教育基金會教育中心主任陳生慶表示,人本長期接觸小朋友,常聽到小孩提到被父母言語傷害的經驗,於是遍訪小朋友最覺得受傷的話語,做成網路問卷調查,共收到兩千四百三十六筆投票。
在阻礙「愛的傳達」破壞性語言中,第二至第五名分別是「你讓我很失望」、「你給我閉嘴」、「你就自己一個人留在這裡吧」、「聽話,爸爸媽媽才會喜歡你」。十歲的小伊說,她最怕爸媽說「你讓我很失望」、「聽話,爸爸媽媽才會喜歡你」,每次聽到,都好像因為自己不夠好、傷害了爸媽。
在阻礙「學習思考」破壞性語言中,第二至第五名分別是「你很沒用耶」、「這種成績,你沒救了啦」、「這很簡單啊!為什麼你不會?」、「你可以跟你弟(任何兄弟姐妹或同學)多學學嗎?」
陳生慶指出,調查過程中,許多爸媽坦承常一不小心就對孩子脫口而出這些破壞性語言,不少人還自圓其說「我只是氣頭上說說」。但這些話都會影響孩子的人格發展,也無法達到刺激孩子成長的目的。
人本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馮喬蘭建議父母親,將每句破壞性語言都改變成「需要幫忙嗎」的角度,一旦如此,看待孩子的角度就會轉變為「他只是需要被幫忙」。
教養專家米媽指出,這些破壞性語言的共同點是,都注重外在價值,對小孩可能造成兩個後果:一是功利主義式地尋求父母肯定,但也會將這些言語與行為模式反映在待人處世;另一是反彈,跟父母保持距離。
米媽建議,父母要改善衝口而出破壞性語言,首先須回到自己原生家庭,認知到這些話曾傷害自己、也會傷害小孩,以致造成自己和小孩都努力尋求外在肯定,補償薄弱的自我價值感。她強調,一定要讓小孩知道父母是無條件愛自己,否則孩子容易覺得父母只是愛外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