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到處大塞車,除了交通單位有虧職守,汽車數量未控管也是因素。
台灣地狹人稠,可是政府遷就汽車經營者,並未管制數量,以致形成亂象,這也是台灣成為全世界溫室效應最嚴重國家的主因。
同是島國的日本,總面積約為台灣的四倍,但民眾買車必須要有停車位,因此不管白天或夜晚、城市或鄉村,幾乎看不到有路邊停車的問題,也幾乎看不到城鄉街道的汽機車數量,會造成行人寸步難行。
從國民黨到民進黨政府,為了GDP的成長不惜犧牲環境生活品質,可是GDP與生活品質沒有絕對的正相關,日本三、四年前GDP幾乎掛零,但因平時重視環境保育,民眾還是可以過有品質與尊嚴的生活;反觀GDP快速成長的中國大陸與印度,由於財富集中於一些企業財團,他們富可敵國,但百姓貧無立錐之地,又不重視環保,多年後一定會重蹈台灣覆轍。
筆者認為,檢驗政府施政績效須將環境保護成果列入,而且應放在第一位,不必老是看GDP成長多少,如果沒有做好社會福利,貧富嚴重不均,GDP成長又能帶給人民多少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