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佛像

文/編輯部整理 圖/佛光山佛陀紀念館提供 |2015.05.23
8591觀看次
字級
北朝歷史
二佛像緣起 二佛像是河北北魏晚期造像傑作。
漢白玉石/東魏武定八年(550年)/高72.5公分/河北省景縣徵集/河北博物院藏
西魏時期 甘肅天水麥積山第44窟的西魏佛像
雙思惟菩薩像 下為長方形底座,從背面看為一棵粗壯的菩提樹。
石/北齊(550~577年)/高48.2公分/河北省里縣出土/定州市博物館藏
石/北齊天保三年(552年)/高85、寬41公分/河北省武邑縣出土/衡水市文物管理處藏
北周時期 佛像雙手處有圓形插孔,面貌與體態壯碩,著通肩式袈裟,袈裟輕薄貼體,內穿僧祇支,腹部微挺,衣飾於胸前挽結,衣紋簡潔,為北周長安地區佛像典型樣式。北周時期,長安一帶的高官顯貴崇信佛教,出現數量較多的大型圓雕單體宗教造像。

文/編輯部整理  圖/佛光山佛陀紀念館提供

今天在佛光山大雄寶殿合璧的佛像屬中國北朝佛造像,此時期佛像樣式變化劇烈,已逐漸擺脫印度、犍陀羅風格,乃至北魏孝文帝時,佛像改為士大夫常穿的寬袍大袖式服裝,徹底轉型成中國在地的面貌。

本版將簡述南北朝歷史、介紹北朝各時期(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代表佛像,及其造像藝術形式,帶領讀者一覽北朝佛像之美。

南北朝時期

南北朝時期的佛教造像藝術,已具有鮮明的中國化特徵,其中又以北朝為最典型。北朝早期佛教造像雖然還帶有印度和犍陀羅等地的風格,但是到了北魏孝文帝時就已完全擺脫。

孝文帝為了加強對中原地區的統治,實行了一連串的漢化政策。南朝盛行佛像為「秀骨清像」也在北朝流傳。風格是佛和菩薩的髮髻拳卷而右旋,面相清瘦頎長,身軀高挑。佛像的服裝也已不是犍陀羅風格衣褶繁縟的通肩大衣,而改為南朝士大夫常穿的寬袍大袖式服裝。衣紋繁複飄逸,裙腳部衣褶重複交疊,坐像呈現所謂懸裳式。南北朝晚期的北齊北周的佛教造像,在風格上又有了新的變化。佛的面相由瘦長的臉型,轉化成半圓的樣子。髮髻多為螺髻,佛的服飾,上身內著僧祇支,外著敷搭雙式外衣,下著裙,裙帶作結。

北朝歷史

從西元386年到581年,在中國北方建立了一連串的少數民族政權,史稱北朝。最初是由鮮卑人建立的北魏政權,隨後北魏分裂為西魏和東魏。再隨後,西魏和東魏又分別被北周和北齊所取代。

北魏時期

北魏時期佛教造像開全面漢化之先河。北魏從孝文帝開始採行漢化政策,這種政策也當然地反映到了佛像上,其表現就是從佛的形體、衣著到裝飾都模仿當時南朝士人的形象風格,呈現出一種所謂「秀骨清像」,在神態的刻畫上則趨於世俗生活化。

說 明

二佛像緣起

二佛像是河北北魏晚期造像傑作,是依據《妙法蓮華經》所述內容而造;《妙法蓮華經.現寶塔品第十一》所載:「即時釋迦牟尼佛,入其塔中,坐其半座,結跏趺坐。爾時大眾,見二如來在七寶塔中獅子座上結跏趺坐。」釋迦、多寶二佛在一須彌座上半跏相向而坐,二佛面貌清瘦,稜角分明。雙肩削狹,清秀俊逸,眼角和嘴角微微上揚,莊嚴中多了一分親切。兩人宛如孿生兄弟,似在促膝談心。

佛座下方正面浮雕有二身供養僧虔敬跪拜造像,一人持蓮蕾,一人持香爐,與坐佛相較,有懸殊的比例。須彌座下有一四足方台,台前有近乎圓雕的兩頭獅子,扭頭轉首,姿態生動,中供香爐。

◎背光成大舟形且有複雜的火焰花紋,已經不是以前那種犍陀羅式的圓形樸實風格。

◎二佛的坐姿一改常見的結跏趺式,現所謂的「懸裳式」,更明顯的表現出佛像世俗生活化的特點。

◎兩座佛像的上身稍微內傾,作相對耳語狀。佛的表情生動自然而且傳神,使之表現出一種世俗的情態特點。

◎此時期佛像的形體特點是,面貌清瘦、脖頸細長、雙肩削窄、身材高挑,具有典型的南朝漢人的生理特點。

◎佛像上身內著僧祇支、胸前束帶打結,外穿披搭雙肩的寬大袈裟,右邊的衣襟甩在左腕上,衣紋為平直階梯式。下穿長裙,裙裾向外分開如燕尾形。這種形態的佛衣被稱為「褒衣博帶」式。

東魏時期

東魏的國祚甚短,僅十六年,早期造像仍上承北魏晚期造像的傳統。幾與北魏晚期的作品如出一轍。

一般來說,東魏作品衣紋簡化,或以兩條平行陰刻線條來表示,或完全省略。衣裾下襬貼近身側,不再向兩側揚起。同時小腿的輪廓隱約可見,表現比北魏作品細膩。

張道明夫妻造阿彌陀佛立像

一佛二菩薩三鋪立像,漢白玉石質。佛像高肉髻,面相方圓,身穿「褒衣博帶」式袈裟,雙手施無畏印、予願印,跣足立於覆蓮座上。左右兩側分立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背光頂部有飛天托舉寶塔,底座正面刻雙獅和侏儒托博山爐,是北朝時期流行的裝飾。

西魏時期

甘肅天水麥積山第44窟的西魏佛像,佛高1.6公尺,水渦紋高肉髻,內穿僧祇支,胸前繫結,外披通肩袈裟,結跏趺坐。肉髻、胸前、衣裙上均殘存彩繪痕跡,覆於佛座前的懸裳衣褶俱呈圓轉的線條,質感厚重,層次分明,富有裝飾趣味。佛面形方圓適中,端莊典雅、微微俯視、和藹可親,集中體現了西魏造像的美感。龕外脇侍菩薩高1.3公尺,頭戴冠,髮呈三縷,披於肩上又垂至臂肘,袒上身,披巾繞肩。佩項飾,下著裙,側壁弟子高1.07公尺,形象質樸。

北齊時期

北朝晚期北齊一代,佛像藝術改變了北魏「秀骨清像」的風格,而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期。

雙思惟菩薩像

下為長方形底座,從背面看為一棵粗壯的菩提樹。座正面中間浮雕博山爐,兩側各飾對稱的二弟子和一蹲坐著的獅子。座上透雕雙柱支撐的佛龕,中雕單手支頤對稱的二思惟菩薩坐像,兩側各雕二弟子立像。柱上部雕佛像、螭龍和飛天。

◎背光雕刻的富麗精美,細膩具體,疏朗的火焰紋與繁密的植物紋相互呼應,極富裝飾之美。

◎佛的面相圓潤,而不再是清瘦臉型。

◎圓肩寬胸也不同於以前北魏的削肩。

◎佛外穿垂領廣袖大衣,衣紋洗練概括,流暢自如。

◎佛的坐姿不是北魏的懸裳式,而是重又結跏趺坐於雙重束腰式的覆蓮座上。

天保三年石造像

此石造像由舟形背光、佛像及底座三部分組合而成。背光上浮雕飛天、寶塔。主佛居中,高肉髻,身著袈裟,雙手施無畏印、予願印,跣足立於覆蓮台上;二脇侍菩薩頭戴花冠,身著薄衣,足下蹬蓮蓬圓座,端立於佛兩側。底座為長方形,正面刻有一力士雙手托蓮蕾,兩側各刻有一護佛瑞獸,基座背面、側面刻有供養人題記。整座造像人物生動、雕刻完整,且紀年清楚,被定為博物館館藏一級文物。

北周時期

佛像雙手處有圓形插孔,面貌與體態壯碩,著通肩式袈裟,袈裟輕薄貼體,內穿僧祇支,腹部微挺,衣飾於胸前挽結,衣紋簡潔,為北周長安地區佛像典型樣式。北周時期,長安一帶的高官顯貴崇信佛教,出現數量較多的大型圓雕單體宗教造像。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