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超商開始集點後,整體業績呈現成長,自然也帶動流行,但事件在全民瘋集點的背後,我們看到的是一些業者不堪的行銷手法,尤其是某超商的「飢餓行銷術」。
在策略上,我們無法置啄業者做法,但從消費者角度,對如此做法,卻有滿腹牢騷。
首先,超商業者知道,多年來,消費者對於集點已出現明顯差別待遇,尤其是當特定商品出現時,一定會出現搶購熱潮,但在此情況下,為何不能多備點貨呢?
其次,原本集點是要免費贈送紀念品,如今集點門檻變高,加價購的市場愈來愈大,這不是兩面賺嗎?若是真希望透過集點回饋消費者,為何加價購產品愈來愈多?
還有,對於熱門商品製造出的「飢餓行銷」,業者高層肯定是有計畫地進行,因連門市配送都不確定,店員又如何向民眾說明,而高層也躲在背後,任由消費者與店員莫名對峙,徒然造成更強烈的飢餓行銷市場,最後店員成箭靶,但產品卻愈銷愈多。
更重要的,對於這些商品,只要一推出,網路隨即銷售,這些,業者都不知嗎?抑或也是超商與廠商的另一種共同行銷手法?
超商的成功,對於台灣服務業的意義很大,但當我們看到它逐漸成熟,卻出現許多負面形象,尤其在「飢餓行銷」的使用上,已愈發走偏鋒,這對消費者更顯得不尊重。
若此情況再不改善,可能影響超商發展,因為,「飢餓行銷」讓消費者產生期望,一旦消費者感到絕望,那絕對得不償失。
李坤隆(高雄市/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