紛紛擾擾、吵吵鬧鬧中開始的十二年國教,讓身為家長的我,提心吊膽了三年,孩子被不斷檢討、改變與修正的制度折磨三年,終於考完國中教育會考,那一刻,如釋重負!但十二年國教的第二屆白老鼠試驗尚未完成,因為六月初成績出來後,還有後續填志願、比序問題,那才是真正的重頭戲。
我問孩子:「你想讀什麼?高中或高職?」孩子說:「我還不清楚我的興趣是什麼,想讀什麼,所以先念高中吧!」
確實,要一個十五至十六歲孩子就清楚未來人生要走的路,是否太苛求?他都還未認識這個社會,就必須先決定他未來要走的路,實在太難。
而撐過十二年國教,三年後,還有大學學測、推甄、指考要孩子面對與抉擇,教育過程真是一條漫漫長路,也是家長的噩夢。
但明年呢?制度或是實施方式會不會再微調,變成每一屆都要調整的十二年國教?孩子為何要讓那些專家學者關在冷氣房憑空想像出一個想要塑造的教育世界,而被當作實驗品,然後一批實驗壞了,再換一批,他們何其無辜。
百年大計的教育政策或制度,總是磅礡呈現於人民眼前,卻讓家長霧裡看花,然後花許多民脂民膏宣傳,理由清一色是冠冕堂皇地說是為了孩子未來、為了適性適才發展,然後一定得讓孩子經歷幾年陣痛期,才能算是計畫底定。然後安定了幾年,又要再搞一次教育百年大計。
以前的教改這樣,現在的十二年國教也是這樣,這樣的教育品質會好嗎?
教育需要永續發展的執行力,而非不斷創新與調整的變動性,政黨不要為了選票或為了執行自認好的政策,未經審慎評估、全面考量所有過程與結果,就執意推行。
有些政策的立意或出發點或許良好,但需要整個社會結構的先轉型或人民觀念先轉變,方能作為實施基礎,才可能成功,也才能減少阻礙、不適應,避免引起社會動盪。
有疑議的教育政策對下一代與國家社會影響甚鉅,其所造成的創傷與後果,不是在短時間可彌補的,請所有決策者秉持良心辦教育,審慎以對,別讓孩子再當教育的犧牲品。
牛媽媽(高雄市/服務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