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有一個獎項是頒給有最多電影改編自其作品的作家,毛姆就算不是排名第一,也很接近。最新一本毛姆傳記的作者傑佛瑞.邁爾斯計算,有四十八部電影改編自毛姆的作品,這還不包括為電視拍的電影和外國片,若全部算進去,總計幾百部。毛姆本人也怨嘆,改編自他作品的電影,比他的書還有名。
一九六五年以九十一歲高壽去世的毛姆,寫作生涯很長又多產。對於想要累積像他一樣紀錄的作家,這是好的開始;他有這麼多作品不只一次被拍成電影,也無損於他。《人性枷鎖》三度被拍成電影,十分出名,可能是毛姆最有名短篇小說的《雨》也是。
最新一部改編自毛姆作品的電影,是新版的《面紗》(中文片名為《猜心》),由艾德華諾頓、娜歐蜜華茲和李佛薛伯主演,也是第三次拍成電影。《面紗》過去搬上大銀幕的紀錄很糟,第二次拍成的電影改名《第七罪惡》,一九五七年上映,結果如石沈大海。一九三四年的最早一部由葛麗泰嘉寶主演,也只有嘉寶有看頭,但這部電影隨便更改原著,有些地方改得很奇怪。
雷頓.斯特拉奇曾說,一九二五年出版的《面紗》,是二流小說中頂尖的,毛姆大部分作品也可以如是說。他這一類型的小說家幾乎已絕跡:一個嚴肅、博學的娛樂作家。
《面紗》是華特和吉蒂.費恩夫婦的故事:一個是古板的細菌學家,一個是一心出人頭地的輕浮女人,在走投無路之際嫁給他。這對夫婦移居華特任職的香港,無聊和性生活不滿的吉蒂很快就與滿嘴甜言蜜語的英國領事館人員(薛伯飾演)發生婚外情。華特發現後,強迫她接受一個有點像是共同自殺的協議:她必須陪他去一個正在流行霍亂的中國偏遠村莊,在那裡,她卻發現了更大的人生目標,而這絕不是她丈夫的本意。
毛姆筆下的角色如此生動,如此引人,有時似乎只有一個面向,這一點不曾困擾大多數拍電影的人。華特.費恩就是這種角色,他如此死板和不原諒人,近乎沒有人性。
這本書在其他方面也有毛病,例如沒有發展這種傳染病的象徵潛力,書中對此幾乎沒有著墨,更要緊的是,也幾乎沒有描述中國本身。故事大部分發生在華特和凱蒂的腦子裡。
新拍的《面紗》把這些限制全都轉變成機會,因此是極少數拍得比原著還好的好萊塢電影。
諾頓受訪時說:「我寧可這樣想,我們不是更改原著,而是解放它。我們只是以稍微宏觀一點的角度想像,把小說裡一些內在的東西外顯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