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興洋行
圖/黃逸稜
文與圖/黃逸稜
台南安平是台灣最早開拓的門戶,到現在還遺留著許多歷史的痕跡。平日學生到此戶外教學,回顧先民的奮鬥史;假日則擠滿了觀光客,尋找歷史的脈絡。小小的安平,到處是著名的古蹟,除了地標安平古堡外,還有億載金城、樹屋、古廟、老街、日治時代建築和洋行等,今天要介紹的是東興洋行。
在清朝政府開墾台灣之前,安平居住著平埔族及中國移民來的漢人。清廷與外強的戰爭失敗後,「天津條約」開放了高雄、淡水、大稻埕和安平等地,因此外商在各地設立洋行,安平的「東興洋行」即是德國人在台灣設立的其中一間。當時德國人向台灣購買樟腦,將樟腦運到德國之後,有些再運往英國和美國,有些則繼續精製,使用在工業及軍事用途上。
一直到日治時代,東興洋行才關閉,日本人先後把東興洋行改為「台南廳安平支廳廳舍」及「安平派出所」。民國成立後,東興洋行曾荒廢了許多年,直到民國七十三年,台南市政府將其改為「安平外商貿易紀念館」。
東興洋行的建築是典型的殖民時代式建築。所謂的殖民時代式建築特色就是使用本土的建材,以西洋建築設計配上本土風格的裝飾,成為中西合併的特點。所以,我們可見到西洋式的簡單拱門及拱柱、中國綠釉的西洋花瓶欄杆,甚至取暖用的壁爐。不過台灣南部天氣炎熱,壁爐其實是裝飾用的。而為了防潮,將地基抬高,並且開了半圓形通風孔。庭院裡的老樹垂下的氣根,彷彿鬍鬚般,令人不禁回想,老樹已陪伴優雅的東興洋行歷經許多歲月。
安平地區不只有德國人來設置洋行,英國人及美國人也都有自己的辦事處,除了美國的唻記洋行已不復在,其他的如今也都成為展示館。不過,安平吸引人的不只是古蹟,美食也是不可錯過的,要深入了解安平可是要下功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