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郭壽旺
實踐大學國際長
英國大選落幕,不被看好的執政保守黨贏得大選,英國首相卡麥隆(David Cameron)於五年前以英國史上最年輕首相之姿,再度贏得世界關注。卡麥隆四十三歲當選英國首相,在英國政治氛圍極為艱困和惡劣的環境中,現年四十八歲的卡麥隆,又一次完成使命,為爭議已久的愛爾蘭獨立和英國脫離歐盟等議題,暫且畫下休止符,讓英國社會暫時喘息,讓英國老百姓獲得片刻寧靜,讓英國政治人物重新洗牌,重新籌畫未來的國家藍圖,卡麥隆在英國歷史上,終將留名。從台灣角度側看卡麥隆的政治生涯,或是平步青雲,或是英雄出少年,然而,卡麥隆的政治成就絕非理所當然。
筆者第一次遇見卡麥隆,約莫於一九九六年在一場英國保守黨在倫敦主辦的青年領袖會議上,當時卡麥隆年近三十,卻已有近十年的政治歷練。會議的主角是鐵娘子柴契爾夫人(Lady Thatcher),保守黨刻意營造柴契爾夫人為英國保守黨守護者(Patron)形象,強化保守黨價值體系,給英國有意從政青年一個圖騰,一個標誌,使其從政之路有跡可循。西敏民主基金會(Westminster Foundation for Democracy)邀請世界各國遴選之政治青年領袖與會,除了也讓各國青年向柴契爾夫人致敬,認識保守黨固守民主價值外,更重要的是為英國從政青年搭建舞台,擴大人際網絡,培育未來世界級領袖。
會議中見到許多英國菁英,其中同樣約近四十歲即擔任保守黨主席、卡麥隆執政後力邀擔任他的外交部長的赫格(William Hague),卡麥隆執政團隊早已開始醞釀。第二次再見卡麥隆是在澳洲雪梨,他已經是保守黨內重要政策規畫者,二○○五年在法國巴黎再遇卡麥隆,他已是英國保守黨黨魁,出席國際會議旨在虛心取經,建立人脈;二○一二年筆者受邀拜訪英國首相官邸唐寧街十號,主人已是卡麥隆。這一步一步的仕途,卡麥隆都有所準備,沒有一次的任命是僥倖,因為英國人深信,政治是管理眾人之事,從政人士,僥倖不得。
當權者的格局與遠見,為下一代做好了完善規畫和安排,使有志從政青年得以延續好的政策,佐以熱情與創新為政策再創新局,為傳承,為永續經營。政治是一項專業,有志之士該有認知和使命,有計畫性的自我要求,才得以視政治為志業,為國家社會制定長治久安之政策。卡麥隆立志從政,學哲學,喜愛藝術,卻選擇做內政大臣的秘書,自薦到政策部門負責政策研究,到國會經濟委員會學習經濟政策,積極參與國際活動學習外交政策,自我經營,自我要求,造就卡麥隆成為英國一個世代的新指標。
四十多歲在台灣政壇連「新生代」都稱不上,台灣從政者政治壽命短,成就了許多政治僥倖之徒,一個好的政策經常都需經幾個世代達成,心存僥倖者宜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