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的綠色隧道就是貓頭鷹最常出現的據點之一。圖/翁禎霞
潮州的綠色隧道就是貓頭鷹最常出現的據點之一。圖/翁禎霞
【本報屏東訊】「如果八秒內有呼應,附近必有貓頭鷹」,林務局屏東林管理處巡山員劉育宗是能呼叫貓頭鷹的「貓頭鷹人」,在他疾呼了八年後,「呼叫貓頭鷹」成了各地熱門活動,近來他特別在臉書上宣告,今夏要留在家鄉,期待「呼叫」出一條貓頭鷹公路,讓家鄉人可以用不一樣的眼光,來看待這一條公路的生態與山林,也希望民眾從此更愛惜環境。
民國七十六年,劉育宗在玉山國家公園服務,他發現自己居然可以學貓頭鷹的叫聲,尤其是「叫」出了名聲後,這幾年從台北、台中到高屏,各地想要認識貓頭鷹的社區,一定點名「貓頭鷹人」到場呼叫,「我做的不止是呼叫而已,我要做的是紮根環境教育的工作」,他強調「貓頭鷹是環境指標動物」,只要牠出現的地方,都是環境比較好的地方,樹林回來了,貓頭鷹也會回來」。
根據他多年的呼叫經驗,如果呼叫八秒之內有貓頭鷹回應,那附近五百公尺必有貓頭鷹,有時候還不止一隻回應,此起彼落的「嘻、嘻」聲,真令人振奮。
「在台北一○一旁就有貓頭鷹的蹤跡」,劉育宗興奮的說,在台北市的七十多座公園裡,有三分之二都有貓頭鷹的蹤跡,這是都市裡可喜的現象。
而在他的家鄉屏東縣,長達七十公里的沿山公路,北自高樹、南至枋寮,幾乎都有貓頭鷹的蹤跡,據他觀察,近年政府在附近大量造林,讓貓頭鷹也跟著進駐,尤其是潮州八大森林及綠色隧道一帶、還有穎達農場附近,都是貓頭鷹聚集的森林,不論是領角鴞、黃嘴角鴞、鵂鶹等,都是沿山公路的常客,他開心的說:「這裡正是不折不扣的貓頭鷹公路」。
小檔案
貓頭鷹
貓頭鷹又稱為梟、鴞,台灣常見的約有12種,因為面形似貓,因此得名「貓頭鷹」。
它周身羽毛大多呈褐色,飛行時無聲,在漆黑的夜晚,能見度比一般人高出百倍,不過叫聲淒厲,在民間常被誤以為是「魔神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