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的英國大選非常特別,戰況呈數十年來少見之激烈,一個多月前選戰正式展開,當時各種民調都顯示工黨與保守黨約各占百分之三十三至三十四之間,究竟哪些政黨將能組閣?下一任的英國政府將以什麼面貌問世?
二○一○年的大選揭曉後,保守黨與自由民主黨花了五天協調,終於同意聯合執政,可是今年有太多的新興勢力紛紛崛起,黨、政協商恐要拖上數周才會定案。今年的英國大選格外緊張,對英國的民主發展意義格外深遠。
英國大選共有六百五十國會議員席次,若某一政黨能贏得至少三百二十六席次,該黨自然就能成為執政黨,其黨魁也成了合法組閣的首相。
如沒有任一政黨能獲得百分之五十以上的選票,問題就來了,二○一○年的狀況便是如此,但至少當年的保守黨議員當選超過百分之四十六,因此和第三大黨的協商相對順利。
然而今年的狀況卻複雜多了,倘使各項民調數據可信,則保守黨與工黨顯然都有組閣的條件,同時也都須跟另一個或數個小黨合作,以便取得不足的席位,也因此今年的英國大選無論選前、選後,都充滿了難以預料的變數。
其次有兩個重要日期值得注意:新任國會議員須於五月十八日宣誓就職,按理說,若屆時新內閣仍未明朗化,兩大黨都將承受來自各界莫大的壓力。
而更大的壓力則是英女王將於五月二十七日幫新國會開幕,根據新首相的建議,向國會宣布治國方針,然後由國會議員們投票表決英女王的提案。
如果政黨間的協商尚未完成,反對票便有可能大於贊成票,表示國會對新內閣的不信任,那麼新內閣就得解散,很快再進行另一次大選,這恐怕將是無人樂見的發展。
時勢的壓力能夠造英雄,也能毀英雄,在今年風雲詭譎的政治變幻中,大選結束後,英國政壇無疑還會有更多出人意表的起落。
兩大黨雖都仍擁有最多數的核心支持者(共達百分之六十七),但高達三分之一的選民,已對兩黨獨大的政治現況深感不滿。他們可能基於對某單一議題的強烈好惡,轉而支持新興勢力。
例如特別想要退出歐盟或排斥外來移民者,可能選擇英國獨立黨,充滿了環保理想的人,則可能投票給綠黨。
而在所謂的「其他黨派」中,最引人矚目的便是蘇格蘭民族黨的竄起,尤其自二○一四年九月蘇格蘭獨立與否的公投結束後,雖然蘇格蘭選民以四比六決定留在英國,但該黨的聲勢迄今如日中天,連帶引發了威爾斯選民對威爾斯民族黨空前未有的向心力,使民族自治的聲音成為一股不容忽視的浪潮。
目前英國的選舉制度,其實已不符選民的期待,某些專家認為,英國應該開始走向比例代表制,才能更真實地反映民意。
也有人建議,當蘇格蘭和威爾斯民族議會的權力逐日擴張之際,英格蘭議員亦應提升對英格蘭議題的決定權,那麼位於倫敦的英國國會又應如何調整定位呢?
可見大選結束以後,無論誰來組閣,英國在新世紀的政治改革,都是新政府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
蔡明燁(英國/歐洲台灣研究協會祕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