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著黃疸辨識卡,輕壓嬰兒額頭皮膚,就能判斷嬰兒的皮膚顏色是否偏黃。圖/台北榮總提供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根據統計,六成新生兒會出現生理性黃疸,如未及時治療,將造成「高膽紅素血症」;且有百分之二的機率轉為更嚴重的「核黃疸」,死亡率達百分之六點四。台北榮總特別研發「新生兒黃疸辨識卡」,兩年來已使院內新生兒的高膽紅素血症發生率由三成五下降至一成二,大幅降低健保醫療成本支出,造福國內新生兒。
一名出生九天的女嬰,因為嗜睡、不喝奶,一天僅換兩次尿布,短短幾天內體重驟降九百公克,黃疸值飆高到三十六mg/dl,超過一般正常值。醫護人員只得在她肚臍放管子換血,每次二十西西,前後換了二十次,同時照光、加強餵食,女嬰才順利退掉黃疸。
陳淑貞說,北榮收治的另一名新生兒就沒這麼幸運,出生第四天發現餵食不良、眼睛上吊、皮膚泛黃,第五天即住院,黃疸值高達四十九點九mg/dl,換血治療後,仍於住院第三天死亡。
她強調,新生兒生理性黃疸高峰期,為出生後三至五天,第七至十天才逐漸恢復正常。由於現行健保住院天數規定,不少仍處於黃疸高峰期的寶寶,常已出院返家,當爸媽驚覺嬰兒膚色變黃、趕緊抱回醫院時,有三成五被確診為「高膽紅素血症」。
陳淑貞提醒,包括蠶豆症、早產以及進食狀況不佳等,都容易發生新生兒黃疸,正常餵食的嬰兒,每天換尿布應有五到六次,每次換尿布的重量則至少約三十西西。
為減少新生兒黃疸造成的傷害,台北榮總嬰兒室護理人員特別研發「新生兒黃疸辨識卡」。「新生兒黃疸辨識卡」,將寶寶的膚色分為十六色,只要在白色日光燈下,輕輕按壓嬰兒額頭皮膚,再一一比對色卡,膚色的「危險期」區塊(九至十二為「危險期」,十三至十六為「高危險期」)一目瞭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