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郝廣才
「國王沒有穿衣服!」高喊這句話的人是小孩,因為他不知道說出真相,會有什麼後果。如果某人,明明知道後果會如何,而且也在乎後果,但他還是勇敢說真話。
一個不計後果講真話的人,就是英雄!
我們若問地球有多大年紀?現在知道是四十五點五億年。算出地球年齡的是卡萊爾.派特森(Clair Patterson),一位偉大的地質專家。怎麼算的?靠「鉛」。
地球誕生時有些鉛就已經存在。而其他物質,比如說「鈾」,鈾分鈾238、鈾235,它們是同一種元素,但因中子數不同,所以各自具有不同質量的原子,這叫「同位素」。鈾經過半衰期會形成鉛,而鈾的不同「同位素」會有不同的半衰期,也就形成鉛206和鉛207。所以從岩石中找出鉛的同位素比例,可以推測它的年齡。
問題是,去哪裡找與地球「同齡」的岩石?好像要在我們身上找到我們出生時的細胞,怎麼找得到?因為身體一直在變化。地球上找不到,地球的外面呢?太陽系各行星是同時爆炸產生的,隕石是在太陽系炸開時,漂流在太空的「殘料」。所以只要測出隕石的年齡,就知道地球有多大年紀。
問題是,進入地球的隕石,接觸空氣時,鉛含量就改變了。所以,派特森先要建立無菌實驗室,並想出去除鉛的方法,找到可測試的隕石,努力七年終於讓他測算出地球的年齡。他在一九五三年公布是四十五億年。一九五六年再算是四十五點五億年。後來用月球取回的岩石標本來測,推算是四十四億至四十五點五億年之間形成,所以和派特森的結論一致。月球等於是一塊大殘料,它沒有火山運動,所以出生時就死了,因此月球表面的岩石就是它形成時的岩石。派特森揭開地球的奧祕,當時太過興奮,還以為得了心臟病,要他媽媽打電話叫救護車。
接著,派特森有個更大的計畫,他想測出海底各地層之間,不同含鉛量的比例,進一步了解地球的變化。他的老師哈里森.布朗(Harrison Brown)替他向「美國石油基金會」要來研究經費,布朗告訴他們,派特森的研究可以幫忙推測海底蘊藏石油的地點,所以他們才出錢贊助。(上)
(作者為格林文化出版社發行人、本文摘自《今天:366天,每天打開一道門》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