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美國三年級教師史瓦茲為了更了解每一個學生,設計了名為「我希望老師知道……」的作業,希望學生寫下想要告訴老師的內心話。想不到孩子們的答案,讓老師大吃一驚。
「我希望老師知道,我們家沒有鉛筆能讓我寫作業。」、「我希望老師知道,我沒有朋友可以陪我一起玩。」、「我希望老師知道,我已經六年沒看見我的爸爸了。」
小學生的童言童語既讓人不捨,卻也提醒老師們,學童的心裡在想些什麼?他們有些什麼煩惱和困惱?他們遇到了什麼困難和挑戰?
老師應該要知道,才能從旁協助,有利於學童的健康成長與快樂學習。
老師的責任不只是傳遞知識,更重要的是協助學生解決生活與心理上的疑惑。老師不能當教書匠,要成為人師,成為了解學生,學生願意傾訴心事的好朋友。
我擔任小學老師時,學校每學期都安排學生家庭訪問,透過家訪的過程,老師可以進一步了解每位學生的家庭背景,這些訊息有助於老師對學生的知識教導與生活輔導。
現在基於老師人身安全考量,雖然不再舉辦家庭訪問,我建議老師們,可以考慮仿傚美國老師的做法,設計類似「我希望老師知道……」問卷,讓學生有管道暢所欲言。
老師對學生的了解愈深刻愈廣泛,愈能幫助學生突破困難,順利學習與成長。
心理學家馬斯洛曾提出「心理需求論」,唯有生理、心理等基礎問題獲得解決,較高層次的自我實現與尊榮感和隸屬感,才有實現的一天。
學生的任何困擾,老師都要知道,才能想辦法替學生排除困難,學生少了後顧之憂,才能順利成長與學習。
蔡志鏗(台北市/退休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