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蔣本基
台灣年平均雨量二千五百毫米,是全球平均值的二點六倍;卻因河川短促與降雨分布不均,可利用的水資源只占總雨量兩成。
近十幾年來氣候變遷加劇,更凸顯台灣旱澇交替的劇烈變化。面對六十七年來最嚴峻的旱象,全民莫不希望梅雨季與颱風季能帶給台灣豐沛水量,以解決限水、缺水問題。
然而,過去多次颱風教訓提醒我們,豐沛雨量也可能造成淹水、土石崩塌的嚴重後果。除了淹水造成不便與生命、財產損失,暴雨逕流也是都會區水汙染的主要成因。
在都會區,雨水匯流至人工建造的收集系統,再放流到鄰近的水體裡。這些雨水夾雜著垃圾、細菌、重金屬和其他汙染成分,會直接汙染水體。如何治水防洪,如何蓄水紓解旱象,並解決水汙染問題,是台灣永續水資源關鍵議題。
綠色生態設施規畫,就是源於暴雨逕流問題的處理。所謂綠色生態設施是由自然環境(如水域、溼地、樹林等)與人造保育區域(如公園、保護區、綠地等)所互相連結交織構成的系統,目的在於維護原生物種、自然生態循環與潔淨的水源與空氣。
以大範圍的縣市來說,綠色生態設施指的是可提供棲息地、可防洪、可提供乾淨空氣和水的自然區域;以小範圍的場址來說,綠色生態設施指的是模擬自然程序的雨水滲透與儲存設施,這些設施的規畫常被稱為低衝擊開發。
常見的綠色生態設施有植栽滯洪單元、雨水回收系統、透水鋪面、綠屋頂、人工溼地等。植栽滯洪單元又稱為雨水花園,外觀看起來和人行道景觀美化植栽相似,但主要功能為收集並吸收來自屋頂、人行道與街道的逕流,當然植栽滯洪的植物,必須選擇可承受淹水和缺水狀態的種類。
植栽滯洪單元模擬天然的水文過程,讓雨水滲入土壤補注地下水,或由土壤底下鋪設的管線收集排到雨水下水道中。除了減少逕流雨水量之外,雨水中的氮磷含量也可經由微生物作用降低。
雨水回收系統收集儲存雨水,經過適當處理,回收的雨水不僅可用於灌溉,也可用於冷卻系統、濾池反沖洗、設備清洗等用途;透水鋪面可使雨水滲透、並過濾去除汙染物質,可用於停車場、人行道、廣場等。目前也有進化型具冷卻效果的鋪面材料問世,除了滲透雨水的功能,也能降低地表溫度,有助於減輕都會區的熱島效應。
綠屋頂指在屋頂植栽,以助雨水滲透與蒸發作用。在土地昂貴的都會區或科學園區,具高成本效益的綠屋頂更顯重要。除了減緩暴雨逕流的衝擊,還有節能、美觀、降低熱島效應、淨化空氣、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等好處。
人工溼地顧名思義是人工方式建造溼地,除了滯洪防洪、生態保育與豐富生物多樣性之外,溼地也有活躍的微生物作用,有助去除或轉化水中的汙染物質。
雖然綠色生態的設施已存在我們生活周遭,但綠色生態設施的精神不只是這些設施「點」;更強調點與點之間串連成「線」、點線之間交織成「面」,以構成完整的綠色健康都市。
所謂線,可以是河川廊道、綠色走廊、生態緩衝帶。透過線的規畫將綠色生態設施點連接起來,交織成大範圍的網絡,不僅提升生活品質,也對都會區域中遭破壞的自然生態有逐漸復育的效果。
有恢復力、有彈性的環境,對擾動或災害的調適自然提高,實現「健康永續城市」願景目標應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