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來茶去 90高齡添福師 歡喜製壺燒陶77年

文與圖/吳德亮 |2015.04.14
2377觀看次
字級
添福師十四歲擔任師傅至今,始終歡喜拉胚做陶、燒陶。圖/吳德亮

文與圖/吳德亮

王寶釧苦守寒窯十八年,終於等到夫婿薛平貴風光返鄉,「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這是大家都熟知的完美愛情故事,卻也是虛構的民間傳說。不過在台灣竹南,還真的有人堅守寒窯長達七十七載,不同的是從十三歲入行、十四歲擔任師傅至今,始終歡喜拉胚做陶、燒陶。高齡九十歲的添福師,今天還要以九十把不同造型的創作茶壺,舉辦「九十壺展」為自己慶生,讓人深深感受台灣民間無比的創作活力。

在台灣少數殘存的蛇窯中,保存最完整、至今還可以繼續燒製的傳統蛇窯「竹南蛇窯」,就是本名林添福的添福師,於一九七二年帶領九位師傅與一頭牛親手打造,從造模、印土磚等,工作九天所完成的二十三公尺長蛇窯。儘管為因應大環境的改變,而在多年前截斷部分,目前僅存二十公尺長,卻依然虎虎生風地繼續服役中。而且不同於其他耐火磚所構築的窯爐,全由土角磚構築而成,保存了變化豐富的質感與歷史痕跡。

初次前往竹南拜訪大家口中親切的「阿公」,看他坐著輪椅來迎接,以為他年邁無法走動或身體不適,未料才半盞茶的功夫,就看見他忽地站了起來,快步走向傳統的拉胚機,四平八穩地親手拉了一只聚寶盆作為示範,十多分鐘一氣呵成而無須修胚,讓我大感驚奇。第二代林瑞華這才悄悄告訴我,母親林東也好多年前病魔纏身,生活起居全靠添福師推著輪椅走動,六年間從不肯假手他人,直至過世為止。為懷念愛妻,阿公至今大部分時間喜歡端坐輪椅,彷彿要透過輪圈的不斷轉動,返回當年相扶相持的恩愛時空,令人動容。

添福師的媳婦鄧淑慧搬出了一個個大紙箱,取出已完成編號待展的數十把壺,在我逐一拍照的同時詳細解說,除了造型與拉胚的手感不同,燒製方式也從最早期的釉燒到氧化、還原燒,至蛇窯柴燒、高溫柴燒、瓦斯窯燒等,讓我看見近百年來台灣壺藝發展的縮影。

儘管《台灣通史》作者連橫先生,早在清末所編修的《雅堂文集——茗談》中,提到「台人品茶,茗必武夷,壺必孟臣,杯必若深」。其中「孟臣」指的並非真由明代宜興紫砂名匠惠孟臣所製作的陶壺,而是後世陶人借名,作為壺胎壁薄、工藝細膩的宜興小壺統稱。但事實上,從清末、日據以迄光復初期,無論孟臣壺、若深杯或其他來自中國內陸的名器,僅官宦或富賈人家方能享有,且「非此不足自豪」。一般百姓泡茶僅能使用「龍罐」,或粗製的紅土小陶壺「沖仔罐」罷了。

以陶製提梁為主要型態的龍罐,從最大的一台尺至最小的十公分不到,分為大龍、中龍、大三龍、小三龍、小龍等,做為民眾或農忙煮茶解渴之用。而側把的陶壺則做為「煎藥」使用,因民間忌諱言「藥」,大多以「三元」稱之。今天五、六年級的朋友們,應該都還記得,七○年代逐漸興起的茶館,當時愛喝茶的民眾,大多人手一支沖仔罐,自龍罐引水後,興高采烈地喝茶並觀賞電視播放的日本摔角錄影帶,成了台灣早年庶民飲茶文化的最佳寫照。

因此添福師早年也頗多龍罐作品,直至七○年代末期,品飲工夫茶與老人茶的風氣開始在台灣造成流行,茶藝館如雨後春筍般興盛,對茶器的講究與需求才應運而生。茶壺主要來自中國大陸的潮汕或宜興,只是當時兩岸尚處於嚴重對峙階段,所有茶壺來源都經由香港或漁船夾帶的方式引進,供不應求自是難免。

八○年代初期,開始有業者透過轉口貿易引進紫砂陶土,以灌漿或拉坯方式仿製型態神似的「台灣紫砂壺」,甚至仿潮汕壺的作法在外觀噴上朱泥漿;也有陶藝家以陶土拉坯後上釉燒製,添福師也在當時從「生活陶產業」轉型為工藝品製作。

難能可貴的是:添福師卻能巧妙地跳脫外來文化的影響,做出具有強烈個人風格與本土特色的茶壺,例如他的壺嘴都非常長,出水時拋物線特別完美有力,與當時陶藝師傅紛紛以拉胚方式模仿宜興壺製作不同。他認為紫砂壺強調的「三點一直線」基本上不易操作,堅持自己的作法,將本土龍罐縮小並去除提梁,再注入個人創作理念設計壺型,明快的線條與大膽的釉色表現,不僅在當時令人眼睛為之一亮,即便以今天的嚴苛標準檢視,也絕對可以歸入「創作壺」之列;而側把的靈感最初也源於「三元罐」。

特別的是:添福師壺內的出水處,既不同於傳統紫砂壺必須加上一層金屬濾網,也迥異於文革壺或現代陶藝家慣用的「蜂巢」,而係以鋼釘直接在胚內打出小孔,有如未修胚的粗糙面,出水時不僅茶葉不致堵塞,也不易黏貼在孔上,使得出水或斷水更加順暢俐落。

添福師常見的「神燈壺」系列,源於鄰居小孩看過《阿拉丁神燈》電視卡通後,要求添福「阿公」創作,沒想到做了第一把給小朋友,自己也做出了興趣,壺身下方的「台座」愈發明顯,造型也愈發渾圓生動,搭配他原本就較長的壺嘴,看來真是唯妙唯肖,彷彿泡茶時一不小心就會擦出了個巨大精靈,而且每一把神燈無論韻味或色澤筆觸都各有不同。顯然保有一顆「赤子之心」,就是他始終能歡喜創作的最大原因吧。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