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大陸北京故宮七十二萬平方公尺的土地下,究竟掩藏多少秘密?為迎接故宮建院九十周年,西部的慈寧宮區域及其地下考古遺址,將首次對外亮相。屆時漫步慈寧花園內,站在木棧道上,低頭可見明代遺跡。這可能是故宮裡最早的建築,是永樂時期始建紫禁城的遺構。
為解開這些沉睡的秘密,故宮於二○一三年成立故宮研究院考古研究所,並於二○一四年獲得大陸國家文物局認可的團體考古發掘資質,首次在紫禁城內展開考古挖掘。
《新京報》報導,在慈寧花園東側地下四公尺深處考古,發現了明代宮殿遺址地基,由土與碎磚交替鑄成的十五層夯土。故宮院長單霽翔表示,在地下五十公分處發現明代嘉靖的土層,因而這個宮殿應該是明嘉靖或更早以前修建的。
故宮古器物部研究員介紹,這組地基上的建築應在明初,根據文獻,對慈寧宮最早紀錄始於嘉靖十五年,之前再無紀錄。「推斷這組建築可能是故宮裡最早的建築,永樂時期始建紫禁城時的遺構。」
此處發掘過程中,考古專家發現明代散水和被城牆包磚疊壓的土襯石。古代建築中,散水為保護牆基不受雨水侵蝕,在外牆四周將地面做成斜坡,用於排水。土襯石緊挨牆底,是保護牆面的。這次考古發現,土襯石位於地下約九十公分深處,換句話說,如今故宮的地面比明代「長高」了九十公分。
在城牆內,考古同時發現明代排水溝。排水溝與城牆平行、相距約三公尺,用磚砌成,上蓋石板,寬六十公分、深一百二十公分。可見故宮建築群始建時,從地上建築到地下排水統一規畫布局。專家解釋,這也是為何故宮逢雨無積水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