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聽到不遠處傳來的古老鐘聲,我知道我得努力吸取異鄉的養分。
圖/林家綺
文與圖/林家綺
走在寬廣的大路上,望著周遭既熟悉又陌生的景物,思緒頓時跳開來,險些滑了一跤。茫茫間,凜冽的空氣使人靜下心來。儘管春天已悄悄到來,北國的白雪似乎還不願意退下,固執地繼續著它的步調。算了算,「嗯。原來這已是第二年冬天的尾巴了……」
俄羅斯並不是我第一個踏訪的國家,但卻是第一個「逼」我認識它的國家。那年高中畢業,告別了「小綠綠」(北一女中),毅然決然地選擇了俄羅斯莫斯科音樂院作為下一站。「為什麼是俄羅斯?」至今,這個問題仍無解。隨著時光流逝,我的答案不斷在改變。
留學生活並不如想像中美好,莫斯科帶給我的痛苦比喜悅多上太多。除了語言問題外,有更多想像不到的狀況不時發生。在這裡,我挖掘了人性的無限可能、體驗了人生百態。當然,也看遍了無數風景。我記得,看見第一場雪時,心中有多麼激動;也記得,下了幾天雪後,從大賣場提著近二十公斤、裝滿食材的購物袋,一路回到宿舍的狼狽不堪樣,心裡不斷吶喊著:「到底還有多遠?」在台灣不會上菜市場買菜的我,在俄羅斯超市發明了一套「菜市場哲學」,精打細算地比較價位、算好該買多少食材、能放幾天吃幾天。每天,走上三十五分鐘的路到學校上課、再走回來,看似遙遠的六公里已經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台灣的一切便利,在這個國度都是奢侈的。
日復一日地練琴、讀書、煮飯、打掃、照料自己,一個人,必須學會與寂寞共處。沉浸於音樂世界中,再多的苦彷彿終將昇華成美──俄國哲學不就是如此?而我,終究是個流浪者。然而,當聽到不遠處東正教教堂傳來的古老鐘聲、聆聽古老教室內飄揚的琴聲,我知道,我得努力吸取異鄉的養分,最後,帶回那永遠的故鄉──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