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羅馬尼亞的環保史是綠色集團(Greengroup)所寫」。這是羅馬尼亞一位前環保部長曾對人說的話,他口中的「綠色集團」,創辦人來自台灣,用的就是台灣將「垃圾變黃金」的方法。
一九九八年到羅馬尼亞投資設廠、生產可裝洋蔥、馬鈴薯等農業料袋的台商洪慶齡,有一年耶誕節應朋友之邀出席一場餐宴,在餐桌上閒聊時,他比著桌上裝水、酒的瓶瓶罐罐說:「這些,在台灣都是可賺錢的生意。」
他的一席話,引起當時同在餐桌上的環保部長注意,特地詢問他相關細節;羅馬尼亞政府為準備加入歐盟,正積極擬定符合歐盟的環保法規與執行方式。
當時台灣早有回收寶特瓶、玻璃瓶、紙類等再利用的機制,讓垃圾回收再利用、製造出新產品,在台灣早已不是新鮮事;但對當時毫無垃圾回收概念、更遑論資源再利用,所有垃圾都是掩埋處理的羅馬尼亞而言,猶如天方夜譚,洪慶齡將台灣有關寶特瓶回收補貼的相關法令,翻譯成羅馬尼亞文後,促成羅馬尼亞國會完成立法,該國的環保回收機制因此邁出第一步。
另一方面,洪慶齡也從中嗅到商機,二○○二年,他在羅馬尼亞成立當地第一家回收寶特瓶及塑膠廢棄物再利用的公司,從一開始辛苦布建回收站,到如今成為歐洲最大寶特瓶及塑膠垃垃回收處理公司;目前,集團一年處理的寶特瓶約十萬噸,等於一個月處理將近四億支寶特瓶。
為因應寶特瓶、塑膠垃圾再生的化纖產品訂單,綠色集團如今還得到國外「買垃圾」,包括從德國、馬其頓、塞爾維亞、希臘、甚至埃及等地進口垃圾。在寶特瓶、塑膠、紙類、玻璃等垃圾回收再利用後,綠色集團再度引進台灣經驗,陸續投入廢家電、廢電池、廢電燈泡、舊手機的回收,如今不但是東歐地區最大的廢家電回收廠,更再度發揮影響力,以台灣的廢電器電子回收處理實施辦法,協助羅馬尼亞訂定處理廢電器電子的相關作業標準。
綠色集團如今是羅馬尼亞的環保門面,每逢歐盟官員要調查、了解各會員國關於環保議題時,羅馬尼亞政府總要拜託綠色集團協助,開放廠區讓歐盟官員視察;綠色集團還常受邀出席歐盟關於資源環保議題的公聽會。
相當親共的羅馬尼亞,我國外交部在當地並沒有駐外使館,不過,單打獨鬥的台商,卻以台灣經驗在當地的環保產業上闖出一片天,去年集團開啟的廢資源回收雲端系統啟動儀式上,羅馬尼亞現任總理彭塔和環保部官員們都親自出席剪綵,堪稱是為台灣作了最佳「環保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