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國民黨中常會將通過總統初選提名辦法,黨內不同陣營為了爭取遊戲規則的利多,主張「民調七成、黨員投票三成」,或「全民調」,中常會還沒開,不同陣營早暗中較勁。
不管中常會決定那個版本,藍營必須認清,人選需是藍營的最大公約數,進而是社會大多數人的寄望。
九合一藍營慘敗後,至今尚未見到元氣回復,遑論谷底翻升。執政黨的「政次內閣」未脫二軍形象,面對社會不寄予希望,內閣始終沒能爭口氣,繳出可以看的成績單,社會氛圍顯得晦暗,很擔心這一年再空轉下去,台灣的競爭力不知會退到那個地步。
另一方面,藍營內部卻為了二○一六誰代表競逐大位,茶壺裡的風暴從來沒有停過;不止有意出馬參選總統者卡位、營造氣勢不曾停過,連歸為挺那個陣營的立委布局,選或不選,區域、不分區也是紛紛擾擾。說實在的,就算對國事不太關心的庶民,也覺得這戲不好看。
不管是全民調,或是黨三民七,儘管各有說詞,基本上都希望推出能照顧到最多民意的人選,其實差異不那麼值得放大檢視。
問題的關鍵,出在黨員與藍營支持者這一群與社會主流民意的差距;如果是個可以忽略的規模,那個版本初選都無妨;假若是個難以忽略的差距,恐怕兩個版本都有盲點。
藍營目前該做的,是確實去理解還有多少支持力量。掌握到最接近事實的真相是個高難度的工程,兩個初選版本都有先天缺陷,因為兩版本都沒有科學的、大數據的概念。
民調電訪,受訪者都會考慮訪員是那個陣營,再決定如何表態,很可能刻意去誤導,得出的數字失真可能甚高。
九合一選舉藍營慘敗,問題在完全未能掌握民意。選後,社群網站公布主要候選人選前所有與反應選情有關的參數加總,挑剔數據須是選民主觀的好惡,未經刻意變造;力求蒐集到更多的數據,努力達到數據極大化之後,這些數字自然會呈現代表的意義。果然,大數據的運用,與開票結果完全吻合。
去年十二月日本眾議員總改選,安倍首相之前敢解散國會改選,認為他主導的自民黨穩操勝券,也是以更精確的一手「大數據」掌握選情;知道選民要甚麼,選民在哪裡,才能精確地設計戰法與到位拉票。
不管今天中常會決定那種方式的提名辦法,想在二○一六代表藍營角逐大位,應精確掌握選民在哪裡,他們要的是甚麼。掌握最精確的訊息,比爭什麼方式初選版本有意義得多。
李明(台北市/大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