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第五十四回寫賈府在新春過年期間,家班好戲連台,天天熱鬧非凡!賈母命芳官先唱一齣《尋夢》:「只要提琴和簫,笙、笛一概不用」;又命葵官唱一齣《惠明下書》,不用化妝,清唱即可。
眾人覺得新鮮,一時聽得入迷!薛姨媽讚嘆道:「實在這戲我們也看過幾百班,從沒見用簫的。」賈母隨即說道:「有!這也在主人講究不講究罷了,不算什麼新奇。」
老太太又指湘雲說道:「我像她這麼大的時候,她爺爺有一班小戲子,其中有一個會彈古琴,因此演出《西廂記》裡的〈聽琴〉,《玉簪記》裡的〈琴挑〉,和《續琵琶》裡的〈胡笳十八拍〉,都是用古琴伴奏的,比今天這個更雅致!」眾人都說道:「是啊!那更難得了!」
曹雪芹寫出了賈母聽戲的藝術鑑賞眼光,她不僅選用提琴和簫來伴奏《牡丹亭》,而且在她小時候還經常聽到家班用古琴來演出《西廂記》與《玉簪記》,而這些故事裡的男主角本來就是善彈琴的文人雅士,如今演出的小生在戲台上彈古琴、唱崑曲,彷彿與故事裡的男主人公合而為一了!老太太一句話,說出了家班高超的造詣與修養,其實都源於主人的講究。
故事中還提到了《續琵琶》裡的〈胡笳十八拍〉,這其實是一齣私家戲,作者正是曹雪芹的祖父曹寅。
劇中講述「文姬歸漢」的情節,曹寅在這齣戲裡採用了胡腔,讓演出蔡文姬的女主角在〈製拍〉一折戲中,彈著古琴自唱起來,以哀怨惆悵、婉轉動人的詠嘆曲,訴說著她一生悲慘的遭遇。
此外,曹寅還透過「昭君託夢」來賦予文姬「敘寫漢史」的文化使命。這個構想可能是源自曹寅的好友尤侗,曾著有《吊琵琶》雜劇四折,前三折為王昭君自抒悲怨,到第四折就是蔡琰酬酒青塚。
更有意義的是,他讓扮演曹孟德的老生不塗粉墨,以自然的人物形象,突破了曹操向來「粉臉藏奸」的刻板形象,同時也藉這齣戲,翻轉了宋代以來一直將曹操視作奸雄的固定概念。
在表演藝術方面,也對曹雪芹創作大花臉葵官這一回不用抹臉,而直接唱戲的美學效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