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是否加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台灣政壇、國會又癱了一段時間,街頭不意外地有波抗爭。
大多數國人第一次聽聞「亞投行」,不進入狀況的程度,甚至錯寫為「亞頭行」;雖如此,仍各自先選擇立場,贊成、反對的激烈對峙;對國家利益如此的不務實,希望在務虛攪局中混到一己私利,這真是台灣的悲哀。
行政院確實是在極短時間宣布遞出加入亞投行意向書,主催的財政部、陸委會對為何如此急匆匆、保密到家的遞出意向書,確實解釋不夠清楚。
行政院長毛治國反覆宣示絕不失掉國格底線,「否則寧可不參加」;除了底線態度,另說了加入亞投行對台灣的好處,雖然不夠清楚,但倒還算具體。
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是反對加入亞投行的首腦。社會很希望聽聽她怎麼說,聽完之後再決定支持加入或反對。
但很遺憾,蔡英文的談話「嚴重矮化國格」、「國際事務兩岸化」卻是極端飄渺、不具體的政治語言;大家感受到蔡英文的堅持反對,卻未接收到她欲傳遞的反對理由。
亞投行當然是中、美兩大巨人較勁的舞台。中國大陸欲爭取開發中國家基礎設施的工程生意,並擴增實質影響力,等於要從美國主導的世界銀行嘴中撬出肥肉,美國當然不高興,表達反對的態度自屬必然。
台灣該怎麼做?參加嗎?美國不可能點頭贊成,當然也不會氣急敗壞地橫加阻攔,因為台灣實力完全不可能撼動大鯨魚。台灣要怎麼做?只有自己務實地想清楚,權衡利害得失。
近日一些事件可列入觀察。一是新加坡國父李光耀逝世,馬英九總統得以在星國國葬前先行專程弔唁,這可觀察北京對台灣的態度;若北京施壓星國,台灣大概只能派個特使前往。
其次,台灣遞出加入亞投行意向書的隔天,美軍兩架F-18因引擎出狀況,緊急降落台南機場;這其間的軍方互動、外交互動,顯示台美雙方關係夠成熟。
尤其,美方竟然讓F-18在台灣過一夜,這更是罕見的舉動,這多少透露出互信、友善的訊息。
南韓加入亞投行與否,與台灣相同,支持與反對陣營激烈對峙。南韓對中、美幾乎等距的依賴,是否加入亞投行,這步棋更難下。
但南韓當局仔細盤算,步步為營,最終不但加入亞投行,還成功進入美國飛彈防禦系統配置,在兩條鯨魚手裡都拿到好處 。
國際政治,利害較勁是唯一準則,如何取捨,端看國人認真、務實檢視國家利益;對務虛、意圖典當國家利益謀取私利的一方,應予譴責。
李明(台北市/深資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