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與編輯

林黛嫚 |2015.04.02
2847觀看次
字級

文/林黛嫚

編輯與作家的關係,在歐美、日本等出版巿場龐大的地方,有許多著墨空間,瑞蒙卡佛若不是碰到老編輯里許,別說成為大作家,也許連出書的機會都沒有;日本有「暢銷書之神」的出版人見城徹出了一本書《編輯這種病──記那些折磨我的大牌作家們》,書封的一句話「編輯這種病,不會要人命,但如果病入膏肓我就不敢保證了」令人印象深刻。

不過本篇要討論的是作家成為編輯,或是編輯成為作家。想到這個題目是因為和一位編輯好友餐敘時,聊起這個話題,他的結論是,現在擔任編輯而本身又是作家的人,通常比較專注自己的寫作事業,不是所編輯的刊物或版面。是嗎?

文人或作家主編副刊,在中國報業史上由來已久,孫如陵主編就曾說:「副刊編者最好由作家充任,名作家就更好,事實很明顯,唯有具備創作經驗,庶幾了解作者們寫作的甘苦,也能鑑定作品的高下……再則由於他在文藝圈裡成就甚大、地位甚高、人緣甚好,拉稿也比較容易……」台灣報紙副刊在一九五○年代以後,因為以文學為主的傳播模式已經確立,所以作家成為副刊編輯也是很自然的現象,大報副刊歷任主編是名作家不在少數,如林海音、馬各、瘂弦、蔡文甫、高信疆、梅新、劉靜娟等。

我進入這一行時,就已經聽說這個說法,即編輯和作家的角色是衝突的,也就是說一個好編輯很難是好作家;一個好作家也很難是好編輯,理由不外乎編輯工作面對的是優秀的寫作,看多了好文章,自己的寫作便容易眼高手低;或是,編輯工作瑣碎、忙碌,對於需要長時間專注的創作自然有妨礙。

我先是一個作家,然後才成為副刊編輯。當我出版第二本短篇小說集時,出版社為六位一起出書的新人辦了一場新書發表會,找了六位文壇的主力評論家及主編來發表對這六位新人作品的評論,梅新主編是其中一位評論者,他對吳淡如的小說十分賞識。當報禁開放,各家報紙紛紛增張,也有許多新報社成立的關鍵時刻,《中副》要徵人時,梅新主編自然就想到了她,只是吳淡如已經先在《自由時報副刊》工作,她不想跳槽,便推薦了我。

當年一起寫作的朋友,日後從事編輯工作的也很多,吳淡如、楊明、蔡素芬、郭強生、許悔之、彭樹君……等,這麼多年過去了,每個人擔任編輯的時間長短不一,寫作成績(質與量)也各有擅長,我檢視自己的創作成績,果然當編輯十年、主編九年的編輯歲月中,我的創作能量相對少了許多。

一位本身是作家編輯的朋友,離開工作多年的編輯崗位創業開出版社時,就曾跟我說,他絕對不要聘請一位作家來當編輯,大部分的作家都只想在編輯工作上寫自己的創作。說得很直白,卻很貼切。幸好我們來到了一個作家不值錢的時代,想寫作、想當作家人人都做得到;當編輯若不把自己工作做好,可能會丟了工作。文學副刊或雜誌,徵求編輯時,喜好文學及對文學的品味,當然仍是必要條件,是不是作家已經不重要了,如同孫如陵主編所說:「一個作家並不等於一個編者,文章寫得好,並不保證副刊編得好。」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