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賓仔
帶著孩子準備回公婆家,他們問我:「阿媽不是說你們上班忙,要多休息,不用特地老遠回去看她?」但我知道,婆婆是希望我們常常帶著孩子回去。
婚後第一年的母親節,包了個紅包給婆婆,她半推半就之下,對我抱怨說:「你們這些少年啊,都聽不懂老人家的意思,怎麼我說不用送禮物,就沒禮物;說省點錢不用請客,就不再表示意思!」原來之前那幾年,二個小嬸有的送禮物,有的請吃飯,卻在婆婆對她們講完那番話後,之後的母親節就再也沒有任何表示了。
結婚前,娘家人建議我到嫁妝行買些結婚用品,但婆婆曾交代舉凡婚前採購都要先問過她,只聽她在我和先生面前客氣地說:「省點錢!都什麼年代了,買了也只是占地方。」我們便也不去張羅那些物品。正巧結婚前幾天,路過嫁妝行,聽了店員意見而採買幾樣結婚用品。
進了新房,先生在外忙著,婆婆一進門對著那袋物品直說:「對嘛!就是要買這些才對,聽懂的就是一聽就懂!」剎時,我兩眼睜得大大與她四目相望。
與她不同住,假日的相聚,老人家執意掌廚,我負責洗菜、收洗碗盤,先生偶爾進來瞧瞧,她就叫我跟先生到客廳去看電視。有一次我就順了她的話。想不到,後來用餐時,只見她滿臉怒氣與不悅。
後來幾年,才懂得這弦外之音:原來她有些話是說給先生聽的,有些話是說給我這媳婦聽的。
話中有話的傳達,或許是傳統社會中婆媳間的默契;明理媳婦聽懂老人家的意思,代表對婆婆的善解、對先生和家人的無悔付出。婆婆希望我學習她的能幹與對家庭的付出,但又不希望先生看到她這傳統的要求,只好話中藏話。
只是工商社會家庭結構改變,年輕的我們常是忘了逆向思考,忽略了她的弦外之音;辛苦的婆婆,也只好常常苦水往肚裡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