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白石莊主人
女兒小的時候曾因為看到林投樹上所結的果子,興奮奔回家告訴我,她看到鳳梨樹上長鳳梨了。原來她誤把林投當鳳梨,林投果的的確確長得和鳳梨一個樣,只可惜林投果所含果肉又薄又少,塞不了牙縫。
文與圖/白石莊主人
女兒小的時候曾因為看到林投樹上所結的果子,興奮奔回家告訴我,她看到鳳梨樹上長鳳梨了。原來她誤把林投當鳳梨,林投果的的確確長得和鳳梨一個樣,只可惜林投果所含果肉又薄又少,塞不了牙縫。
台灣原住民有幾樣好吃的林投料理,早期的孩子們則常在老奶奶教導下,學習用林投葉編風車、荷包、斑鳩、手表、喇叭等等童玩;當然,林投最重要的功能,應該就是當做防風林了,它容易種,長得密,渾身利刺,防風還兼防盜呢!
白石莊附近海岸曾有偷渡客摸上岸,為了逃避軍警追緝躲進了林投樹林子裡,後來一個個唉唉求饒出來就逮,因為被刺得全身是傷,受不了。
因此,林投好用卻不可親,長林投之處常常成為荒僻角落,和這樹有關的鄉野傳奇故事也因而多了起來。
在我們的在地導覽活動中,林投是引人矚目的植物之一;但是,讓人驚奇的是許多接近中年的道地台灣人,居然都還不認識此為何物,真是離鄉土及大自然太遠了,「只是置身台灣島,不知林投為何物?」
在防風不必靠防風林,防盜不必靠樹葉樹枝利刺的今日台灣,林投逐漸被砍光光,長林投樹的林地一區區被移為他用,於是林投已不再常見,或許有一天林投樹成了台灣博物館的展示物,這樣的日子會出現嗎?
從林投樹上印證了一件事,與其說植物是人類的朋友,不如說植物是人類利用之物,利用價值少了,就將之棄離,失去利用價值,則將之殲滅也在所不惜,這絕對不是對朋友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