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很有名的故事是這樣的。新加坡立國之後,旅遊局長有次在公文中埋怨新加坡除了陽光,什麼旅遊資源都沒有,實在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據稱當時總理李光耀勃然大怒,在公文上批,「陽光,上帝有給我們陽光就不錯了,你還要什麼?」
旅遊局長挨刮之後,兢兢業業利用「上帝所賜的陽光」把新加坡打造成一個名聞世界的花園購物城市,也直接帶動了旅遊業。
這就是典型的李光耀,不向逆境低頭,同時努力把逆境扭轉。他把蕞爾小國的新加坡打造成「經濟大國」的過程也一樣。
新加坡獨立之前,是個不起眼的漁港,除此而外,沒有任何資源。但是李光耀看準了新加坡位於麻六甲海峽咽喉的優越地理位置,積極建設軟、硬體俱佳的海港、機場。
更重要的是,他大力整頓原本不佳的治安、因循怠惰的官僚及服務體系,把新加坡變成區域內治安最好、效率最佳的地方,使得新加坡搖身一變為運輸樞紐,許多跨國企業也都樂於把新加坡做為據點。新加坡的經濟也隨之蒸蒸日上,終於成為區域內的首善之區。
但新加坡的經濟發展,也並非一直一帆風順,譬如二○○二年前後,新加坡港的兩個最大客戶─丹麥的瑪士基航運以及我國的長榮海運,先後因為營運成本考慮,把貨櫃業務遷往馬來西亞南部的丹絨佩里帕斯港。
同一時期,由於中國大陸的快速崛起,新加坡的營運成本在區域中相對較高,許多原先設在星國的跨國公司也紛紛撤離,直接前往中國大陸或香港設立據點。
單以日本公司為例,至二○○三年底,撤出的就已達原先所有的四分之一。不少人於是斷言,新加坡「完了」,恐怕難再翻身。
哪裡知道,新加坡後來不但翻身,而且翻得風生水起。
與新加坡官方關係良好的中國大陸商人曾說,「外面的人看新加坡的決策是『霧裡看花』,哪裡看得懂?那些公司要離開,是因為新加坡實際上已經開始轉型,根本也沒打算留住他們,甚至可以說是有意趕他們走。其實新加坡從來沒『死』過」。
後來的事實證明,新加坡是開始走向高檔次、高消費服務業,而且早就開始走了。何天說,「後來只是成果已經開始顯現,外人才突然發現『新大陸』」。
梁東屏(泰國/東南亞問題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