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各地推廣公共藝術,有些公共藝術惹人嫌,或成了路障「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北市文化局前年花費近一千萬在北投公園設置一批公共藝術,民眾反映「很顧人怨」。
北投兒童樂園迷宮區的公共藝術「尋找彩虹女巫」,立下六個不銹鋼的雲狀立牌,說明牌上寫「將自然現象以具體藝術呈現,回溯北投女巫的傳說」,遊客路過都會嘀咕「哪裡有女巫?」
而北投社區大學斜對面的石磚步道中央,散落幾個看似鳥頭、貓頭造型的石雕,藝術家稱這是以北投信仰為靈感所創作的「小精靈」。社區大學校長謝國清說,常有人路過踢到,新穎的公共藝術在北投「很突兀」。
文化局表示,往後再製作公共藝術,會呼籲藝術家多與環境對話,居民不妨放下己見,欣賞不同藝術作品。
信義區春光公園巨大魔術方塊裝置藝術,遊客興奮拍照打卡,當地居民卻笑不出來,四方體的尖銳稜角,社區孩童稍不留意就碰撞受傷,居民抗議十多年,去年才修為橢圓形。
捷運三民站外,有一波浪雕塑設在人行道中間,民眾得繞道而行,民眾抗議後,才移至校園角落;內湖運動公園的「飲水思源」公共藝術,擺放好幾個飲水機造型雕塑,卻喝不到水,民眾大罵「莊肖維」,破壞噴嘴後被移除。
北市民生社區精忠里去年暑假有七名藝術家進駐創作,居民拿畫筆在藝術品上畫上社區的朱槿花、蝴蝶、楓葉等在地意象,雖然雙手被顏料沾得髒兮兮,但大人小孩笑容特別燦爛,精忠里長湯忠正說,加入「人情味」,居民對公共藝術才有「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