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總理公署於二十三日發表公告,宣布已入院月餘的前總理李光耀,因病於當天凌晨三時十八分,在新加坡中央醫院去世,享年九十一歲。
其實近兩個星期來,新加坡民眾都有心理準備,隨時在等待他的死訊,但真正發生了,仍然讓人覺得惆悵。毫無疑問的,李光耀的死,象徵著一個世代的結束。
很多評論家想必也會就「後李光耀時代」討論、推估,甚至擔心新加坡會走下坡,不過這可能都是過慮了。
很少有政治人物能跟一個國家畫上等號,李光耀是少數者之一。他最偉大之處是,把新加坡的基礎奠定得堅實、穩固。因此,「後李光耀時代」應不會有太大的變化。
李光耀生前曾經探討了個人的生死觀。他在書中寫道,「我來到這世上,並不是為了探索什麼生命的意義,更不會對這個深奧的問題發表長篇大論,我的生命意義,就是做到想做的事情,而且我一直是盡力而為,所以我很滿足,沒有遺憾。」
這幾句話,簡單地呈現了一個不好高騖遠、極端務實的政治家。新加坡曾經有過李光耀,何其有幸。
李光耀從新加坡自治邦政府開始,擔任總理職務長達三十一年,卸任後繼續擔任內閣資政,終其一生都對新加坡有極大的貢獻。
他曾經公開表示,如果在他身後新加坡走上岔路,他也會從墳墓中爬出來予以導正;他對新加坡使命感之深,可見一斑。
新加坡政府的清廉舉世皆知,包括李光耀在內的領導人更是以身作則。
二○○○年時,台灣有家電視台前往新加坡採訪李光耀,當時的採訪團隊帶了琉璃工坊的禮物,結果李光耀委婉拒收,因為按照新加坡的規定,禮物超過一定價值,受禮的政府官員必須自己掏錢買下,但是那個禮物對李光耀來說,太貴了。
新加坡可能是全世界唯一沒有主動爭取獨立的國家。當年馬來西亞擔心李光耀的影響力日益上升,等於是把僅為一個小漁港的新加坡踢出去。
本來準備在馬來西亞內大展拳腳的李光耀,在電台宣布獨立消息時,還不知新加坡該何去何從而惶恐落淚。
但李光耀並未灰心喪志,也不自暴自棄,而是對新加坡的優劣點徹底研究,然後截長補短,硬是在短短的幾十年間,把新加坡從第三世界推入第一世界。這樣的成就,舉目四顧,尚無出其右者。
如今哲人其萎,世人以後提到新加坡,就會想到李光耀。提到李光耀,也會想起新加坡。他確實是可以心滿意足了。
梁東屏(泰國/東南亞問題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