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財政部統計處表示,我國對大陸進口連二年成長,電子產品、基本金屬及其製品是成長最大宗,去年來到四百八十點四億美元,較前增加百分之十二點八,正式超越日本,成為我國最大進口來源國。
財政部表示,去年受日幣貶值、產品價格下滑影響,我國對日本進口僅約四百一十七億美元,衰退百分之三點四,日貨進口量正式被陸貨進口量超過。我國對日進口中,以有機化學品、電子產品、基本金屬及其製品等減少較多。
中研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周雨田表示,製造業已形成跨國生產鏈,很多商品的製造過程,都在區域內不同的國家中進行,使半成品的進出口日益增加。大陸貨品有生產成本上的優勢,因此有愈來愈多的日本產品被大陸製造所取代。他說,大陸已是我國最大的出口國,成為最大的進口國也不意外,要注意的是,若兩岸間貿易太集中,我國受大陸經濟波動的影響會比較大。
台大經濟系教授林向愷指出,大陸經濟發展模式與台灣很類似,現階段正努力進行產業升級,從加工出口慢慢走向進口替代。當大陸技術進步了,但生產成本仍相對低廉時,競爭力就提高了,「大家也愈來愈愛買陸貨」,但台灣產業升級的速度卻不夠快,缺乏自主研發的能力,無法在技術上取得優勢,只能競逐更低廉的原料及半成品。
另一方面,根據中國海關統計,自ECFA上路以來,台灣產品在中國進口市場占有率卻下降,去年大陸自台灣進口值減少百分之二點八,導致台灣在大陸進口市占率降至百分之七點八,是大陸前五大進口國中唯一進口值減少且市占率下降者。
經濟部指出,台灣對大陸出口,很高比例是各種半成品和零組件等中間財,兩岸產業分工集中於資通訊電子產業及石化產業供應鍵等相關產品,近年來,中國大陸供應鍵完整,紅色供應鍵崛起,自主生產比重提高,增加在地採購,加上台商赴大陸投資類別轉向服務業,都影響台灣對大陸出口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