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近期網路出現「生番茄含龍葵鹼有毒」傳言,使不少消費者不敢吃番茄,甚至還有消費者因此向農民取消網路訂單,小農苦不堪言。農委會和衛福部昨天聯合召開記者會澄清,說明番茄含的是生物鹼、非龍葵鹼,截至目前沒有吃番茄中毒的文獻,呼籲消費者不要聽信謠言。
「番茄的生物鹼叫做番茄素(tomatine),馬鈴薯中的龍葵鹼是(solanine),兩者是完全不同的東西,化學結構也不相同。」農委會台南農改場場長王仕賢指出,茄科植物的生物鹼,是植物天然的防禦物質,不僅可抗菌,還能抗蟲,一般番茄根莖葉部位,生物鹼的含量較高,但果實的番茄鹼,會隨著果實成熟而逐漸消失,連番茄鹼都會逐漸遞減。
北榮毒物科醫師葛謹指出,番茄鹼含量極低,小番茄至少一次要吃二十盒,人才會不舒服;而含有大量龍葵鹼的壞掉馬鈴薯,吃每百公克超過二十微克(mg)才會中毒,而且即使吃了壞掉的馬鈴薯,頂多是肚子痛拉肚子,再嚴重一點會頭暈、視力模糊,北榮毒物科至今沒有收到死亡案例。
「這個錯誤已經傳很久,應該一次講清楚,以免有更多農民受害。」嘉義太保市蔬菜產銷第十三班班長陳進益無奈的說,即使農民不斷向客戶澄清,但消費者還是比較相信網路上寫的,仍執意要把訂單退掉,造成農民損失。
除了生番茄有毒,網路上還流傳過吃野菜蕨類(過貓)、九層塔會致癌,用鹽洗蔬果,會把農藥「鎖」住,吃下更多農藥等不實謠言,對農產品造成不小衝擊。葛謹強調,這些全是網路謠傳,有的沒有科學根據,有的是翻譯錯誤,誤把馮京當馬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