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裡的閩南語】「糞掃」古今皆表垃圾

文/陳俊明 |2015.03.20
2190觀看次
字級

文/陳俊明

三國時代支謙在吳大帝孫權黃武年間(約西元228年)翻譯《撰集百緣經》首先提及「糞掃」一詞:「以王今者諸釋中尊,不期一旦,毀形麤食,著糞掃衣。見王如是,眼目流淚。」內文是描述拔提釋王依佛陀出家,持戒第一的優波離(曾為拔提釋王之理髮師)為之感動流淚所言。

接著東晉孝武帝太元九年(西元384年)瞿曇僧伽提婆所翻譯《中阿含經》,即有不少刻畫比丘簡約生活之記錄:「著糞掃衣,常行乞食,次第乞食,少欲知足。」文中提到有關穿著「糞掃衣」即有二十次;另外,《雜阿含經》裡所出現的「糞掃衣」則更達到二十九次之多。

經文所指的「糞掃衣」,便是古代使用廢棄、零碎的布所縫製的百納衣。所以,「糞掃」在漢末至東晉時是泛指所有的廢棄物,但並不包括泥沙,因為當時的民間家裡的地板只不過是夯土的硬實泥地而已。

至於「糞掃」一詞的由來,應為西元前七百年即已存在的「糞除」一語之轉化來的。

《春秋.左傳.昭公傳三年》:「自子之歸也,小人糞除先人之敝廬。曰:子其將來。」指晉大夫張趯知鄭卿子大叔即將到來,而先清掃自家,準備迎接他。「糞除」於此為動詞:清掃、清理廢棄物之意。而「糞」字原本是零碎的布或竹木等可回收利用的廢棄物。

漢末至東晉正是大量單音詞轉化為複音詞以適應時代需求之發展期,「糞除」既為二單音詞結合的詞句,將表達廢棄物的「糞」與代表「掃除」的「掃」組合起來,即成為表示廢棄物的雙音詞。又因既已流行「糞掃」,「糞除」即逐漸退至幕後,「糞」也就再回復為水肥的意思。

語言隨著時空演進變化很大,至清康熙二十七年(西元1688年)德基撰寫《毘尼關要》,仍循例用了十四次的「糞掃」。

「糞掃」在中國使用了一千四百年之後,終於逐步隨著「糞除」也退出中文大舞台,而被「垃圾」所取代了。

然而,沒有「垃圾」一詞的閩南語,仍然繼續沿用著「糞掃」,將垃圾車說成「糞掃車」,倒垃圾說是「倒糞掃」,罵人無用也稱「糞掃」。其閩南語音的注音是(ㄅㄨㄣ4 ㄙㄜ3),國際音標為(pūn .sŏ)。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