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吃得飽還要吃得好,一項飲食行為調查發現,百分之九十九成人每周攝取的食物類別與份數,未達衛福部建議的六大類飲食指南標準,恐將成為「隱性飢餓」的高危險族群,常覺疲累、容易感冒。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營養部主任金惠民公布最新「全台飲食認知行為調查」,發現七成國內成人認為自己的營養攝取均衡:但進一步分析,幾乎沒有人能夠符合衛福部建議的六大類飲食指南標準;國人最缺乏的微量元素前三名依次為鉀離子、纖維及鋅鎂。
金惠民指出,現代人飲食攝取失衡,外食比率偏高,攝取太多油脂、糖類等空熱量食物,礦物質和維生素卻相對攝取不足,陷入「隱性飢餓」的危機。。金惠民公布最新「全台飲食認知行為調查」,結果發現,七成國內成人認為自己的營養攝取均衡,但進一步分析,幾乎沒有人能夠符合衛福部建議的六大類飲食指南標準。金惠民指出,國內最缺乏的微量元素前三名依次為鉀離子、纖維以及鋅鎂,如果飲食中攝取的微量營養素不夠,可能出現經常感冒不容易痊癒,以及身體疲倦等問題。
金惠民說,如果長期處於隱性飢餓狀態,對人體將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害;例如,鉀不足,體內鈉鉀平衡被破壞,會讓血壓增高,可能出現心律不整、肌肉無力等症狀。他建議,應從日常飲食多元、足量做起,均衡攝取蔬菜、水果、全穀根莖、豆魚肉蛋、乳品、堅果油脂等六大類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