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出身,八十一歲的紐約大學醫學院神經學教授奧立佛薩克斯,多本著作中以「錯把太太當帽子的人」及曾改編成電影的「睡人」最為世人熟知。今年二月,薩克斯在紐約時報意見編輯欄撰文「我自己的生命」,揭露自己九年前發現眼睛黑色素瘤(其後接受的治療導致患側失明),最近檢查得知已多處肝臟轉移,癌症復發。
生命只剩幾個月,薩克斯說自己可以選擇如何度過,他將要以最豐富、最深邃、最有成效的方法活著。面對死亡,薩克斯並非沒有恐懼,但死亡近在眼前絕不意味著生命就結束,反而強烈感覺自己活著,希望在這段有限時日深化自己和親友的情誼、向所愛的人道別,有更多的寫作、旅行,還希望對知識有更新層次的領悟和見解。
而薩克斯也說,自己僅剩的人生已經沒有時間去關注外界的紛紛擾擾、耗用在不重要的人、事上。
哲學家海德格說:『人是朝向死亡的存在』,死亡之於人已是必然,然人人卻又如此懼怕死亡。
奧立佛薩克斯面對死亡的即將到來,他的豁達承受、真情告白的勇氣及睿智的選擇,令人動容,是極為珍貴的生命學習。
癌症相當多樣化,每位罹癌病人都有各自獨特生命故事,面對不可治癒的癌症,在步向死亡的路途上,生命好似被切割成不同卻又連續的時段,行在其中,每位都經歷不同種類、不同程度的症狀和痛苦,疾病和治療對每個人帶來的衝擊也都各有不同。
癌症病人末期時不必然都能如理查史密斯(「死於癌症是最好的死亡」一文作者)優雅從容面對,不少人仍難以擺脫疾病或治療的痛苦和恐怖,甚至有些死亡是相當悲愴的。
然而,我們或許可以試著學習奧立佛薩克斯面對生命餘時,多些對生活層面的安排與投入,不只分散對恐懼的關注,生活也將在行動中展現出品質、意義。
醫療人員陪伴病人最末的人生,如何提高病人生活和生命品質,是需要時時要放在心上的醫療指導原則,溝通對話的議題已不只醫療,適時提醒、引領病人關注生活的趣事、做些可達成的計畫,同時也善用團隊的力量,把病人身、心、靈的症狀和痛苦拉到最低,盡最大力量讓病人可以過著如常、想要的生活。
每一個人都是獨特、不可取代的個體,有自己人生的旅程、過自己的生活、經歷自己的死亡。
面對死亡,沒有哪種方式或準備是絕對適用、絕對好的,唯有不斷自省、學習、向生命謙卑自己,希望終能鍛鍊出承受的勇氣。
(作者為柳營奇美醫院榮譽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