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記者觀琛綜合外電報導】適逢中阿建交六十周年,中國大陸北京民族文化宮中國民族圖書館即日起至三月二十七日舉行「阿拉伯文典籍暨中國伊斯蘭教研究成果展」,展示館藏抄本、印本阿拉伯文古籍和中國伊斯蘭教研究的相關文獻二百餘冊,展現宗教學術研究國際化的豐碩成果,彌足珍貴。
伊斯蘭教於西元七世紀從阿拉伯傳入中國;清道光二十年(一八四○年) 鴉片戰爭爆發,長期閉關自守的中國被西方的砲艦打開之後,大批西方傳教士、學者、探險家隨著軍隊和商賈進入中國腹地,與中國穆斯林接觸,開始關注中國伊斯蘭教,有些基督教傳教士和東方學家對中國伊斯蘭教進行研究,並出版發行相關著作和研究成果。
傳教士對於中國伊斯蘭教的關注,主要為因應傳教的需要;伊斯蘭教是傳教士熟悉並視為重要競爭對象的宗教。二十世紀以後,英美傳教士也起而傚尤,包括調查中國的穆斯林人口,確定教會在華從事佈道的中心任務以及文化教育活動的戰略中心;搜集漢文伊斯蘭教著作,以瞭解中國穆斯林的觀點並研究基督教義及其相同點;加強在華的基督教會與埃及、新加坡、印度的傳教會聯繫,並分享在穆斯林中從事佈道和勸解改宗的經驗。
在歐洲東方學領域,法國人對中國回族伊斯蘭教的研究也頗有成就。其中,十九世紀末出版的《中國伊斯蘭教的源頭》被評為最嚴謹和有價值的著作。一九三○年代,鑒於戰爭因素,日本政府積極調查研究中國的伊斯蘭教及回族穆斯林。相關的學術成果豐碩,例如著作《回教世界與日本》、《大東亞的回教徒》、《中國回教問題的歷史研究》等,對當時中國與西方研究中國伊斯蘭教的學者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