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塑石油突然比中油提前一日降價,在各類油品價格上,更是拉大距離。隨後中油加入戰局,以後所屬各個加油站,有自訂價格權利。
此種油品價格自由化,並尊重市場機制去自行調整,在台塑石油加入國內市場多年後才走出第一步,的確無視消費者的權益,但遲來總比不來好。
市場中商品價格,本來就要機動調整,才能形成產銷上最大的雙贏。這就有如現在超市的生鮮產品,上午架上鋪貨和夜間打烊前是不同價格。
那從此去思考,同樣等級公立醫院,掛號費和部分負擔,可否用彈性去分散病人。例如現在許多慢性病患的上班族要回診,又或者父母要帶子女就醫(非急性或重症),有時得請半天或一天假,產生許多不便和困擾。那可否在掛號和部份負擔上加個幾十塊錢,然後院方開例假日診,如此不但可降低平日一診掛上百人的台灣奇蹟,又有助都會居民生活型態。
此種價格上的彈性,在政府部門亦可運用,就以雙北市已經執行的購買垃圾專用袋而論,難道一定要按行政區去使用嗎,何以不能一袋通用。還有在居民都努力資源回收,降低垃圾量,又產生資源回收,變賣收入,那專用袋不也該調價,以鼓勵大家舉手之勞做環保。
事實上現在因垃圾減量所減掉的垃圾車班次,就是所有居民替政府省了不少油耗與車輛養護支出,而這些都沒有回饋到家戶身上。
從油品的自由化開打,認真細想,台灣還有許多可以地方可納入市場力量,去追求最大雙贏。
大衛(新北市/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