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六十六歲林先生,二十年前突覺眼皮下垂,看東西出現雙影,跑了五家醫院才發現罹患肌無力症,病發七、八個月後,吞嚥困難,咀嚼無力,無法翻身,連張紙也拿不起來。
當時才上幼稚園的孩子對他說,「爸爸我來照顧你。」讓他下定決心要好起來,努力研究肌無力症,發現個性占部分原因,於是一改過去的完美主義,從容看待人生,加上配合用藥,病況一步步好轉,現已十七年不需服藥,游泳也從游不到十公尺,到泳渡日月潭,最近還挑戰四千公尺海泳。
林先生說,年輕擔任印刷廠業務,個性敏感、固執,追求完美,無形中給自己很大壓力,又沒有適當抒發,誘發免疫系統疾病,與其他病友接觸,發現七成都有類似性格,他創立肌無力症關懷協會,鼓勵病友適當紓壓,不鑽牛角尖,避免誘發肌無力症。
新光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葉建宏說,肌無力症為肌肉自體免疫疾病,因體內製造不正常抗體,導致肌肉被抗體攻擊,原因至今不明,最常見的初期症狀就是眼皮下垂、眼球肌肉無力造成複視,其中百分之五至十病患會出現吞嚥困難、說話含糊不清,最嚴重是影響呼吸肌肉,造成呼吸困難死亡。
葉建宏說,台灣的發生率約為萬分之一,屬重大傷病,目前肌無力症病患約有四千人,好發於二十多歲的年輕女性及五十至七十歲族群,百分之六十至七十病患有胸腺增殖腫大、另有百分之十有胸腺腫瘤,少部分合併其他自體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甲狀腺機能亢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