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燈籠老店 維護宗教儀軌

林洛瀅 |2015.03.16
6053觀看次
字級
手製竹編燈籠的完整骨架。 圖/記者林洛瀅
「森興燈店」第五代傳人林聰賢(左)指導兒子林胤騰製作燈籠。圖/記者林洛瀅

【記者林洛瀅雲林報導】燈籠是廟宇遶境、迎神賽會必備物品。雲林縣的百年招牌「森興燈店」,第五代傳人林聰賢堅守傳統古法,讓宗教儀軌得以完整保存。約一年前,他的兒子林胤騰返鄉接手,近日父子倆首度受邀於北港工藝坊辦展,除了陳列三十多件燈龍作品,還有製作過程大公開,展期至五月三日。

林聰賢說,傳統燈籠有紙燈籠、布燈籠,舉凡媽祖遶境、迎神賽會、婚喪喜慶等場合都不可或缺,通常依照各宮廟的需求製作,早期只有寫宮廟名稱與供奉神尊聖名,後來逐漸演變另一面畫上吉祥圖騰,目前坊間燈籠,純粹字體或圖字並存最常見。

全家動手製作 刺竹避邪趨吉

竹編燈籠經過剖開、打底、編骨架、彩釉、上油等十道工序,全家同心協力分工製作,一對燈龍約三天完成;林聰賢選用纖維較高的刺竹,因外表看起來較乾淨,還具有避邪功效與吉祥意涵。

林聰賢指出,整個製作過程,太太丁秋香負責削竹片的部分,難度最高;曾嘗試改用機器,削出來的竹片雖然細度一致,手感卻不佳,還是回歸手工削竹,質地最柔軟且順手。至於燈籠上色,除非只寫文字,如要繪製圖騰,須等顏料乾燥再層層堆疊,十分耗時。

光明威儀意象 代表宮廟聖駕

「為了堅守傳統理念,顧客要求製作的燈籠如果太過新穎,我寧可捨棄訂單。」林聰賢認為,要創新很容易;在燈籠畫上各種神尊只能作為展示推廣之用,是不被允許出現於傳統宗教祭典的,因為老祖先傳下的製作規格與工法,自有其意涵。

林聰賢強調,燈象徵光明,燈籠也象徵威儀,遶境時,燈籠必在隊伍最前面,而且外觀考究,例如:方型〈轎窗燈〉是北港朝天宮的特色,燈籠掛在轎子窗邊,民眾無法直視神尊金身,在媽祖遶境時,燈籠會寫「北港朝天宮金順聖」等字樣,民眾一看就知隊伍來自何處宮廟聖駕,「十方法界」的眾生看到也會自然迴避。

不忍事業斷層 返鄉繼承技術

這次北港工藝坊展示的燈籠,有直徑一呎半、長二呎七,或是直徑一呎三、長二呎。林聰賢說,早年祖父製作燈籠的規格比較小,現在很多轎班都希望做大,但是太大製作不易,難度更高。

展場中的一對〈迎親喜燈〉,是林胤騰結婚時使用的燈籠,特別的是,父子共同完成。

林胤騰說,當時他和長輩聊天談結婚迎娶過程,某位長輩提議,「不然就像我們出陣頭一樣,弄一對燈,找花童穿轎班衣服,敲鑼打鼓迎親進場。」沒想到創意受到參加婚禮親友歡迎,讓大家留下難忘回憶。

身為燈籠世家第五代傳人,林聰賢說,從小耳濡目染,對製作燈籠早已不陌生,二十三歲剛退伍,祖父意外中風後,他原本打算幫忙做完剩餘訂單就要到外地打拚,沒想到卻一路「接單」近四十年,這般巧合,或許一輩子注定要吃這行飯。

林胤騰原本學習美髮,不忍父母操勞,一年前返鄉接手家業,成為第六代接班人。林聰賢說,兒子從小有繪畫天分,曾建議他開美髮店,不過他願意接手,學習寫字、繪圖已經漸入佳境。

林胤騰說,不忍心家族事業斷層,也希望減輕父母負擔,他掙扎多年決心返鄉繼承,傳統燈籠技術是家業命脈,為配合潮流趨勢,也願意嘗試創新。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