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這個字》上關國帑 上關民命

字解文說工作室編著 |2007.02.12
527觀看次
字級

《官場現形記》是清代一本諷刺官場文化的小說,書中揭露官員們的惡形惡狀,把那些骯髒醜事巧妙地掀了出來,看來政府官員貪污行賄、寡廉鮮恥的行為,可不是現代人的專利。

帑,讀作ㄊㄤˇ,是錢財的意思。巾部的「帑」和子部的「孥」,長得很像,「孥」讀作ㄋㄨˊ,是子女的意思。

 從前沒有孥這個字,於是借帑來表示,後來便把帑下面的「巾」改成「子」,造了一個新字「孥」。但是後人將兩個字混用,所以帑與孥的讀音與意義可以互通,只是帑比較常用在錢財的意思上,而孥則表示子女的意思。

在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中:「帑,金幣所藏也。」原來帑的本義是放錢財的地方,後來才衍生錢財的意思。公家的錢財就叫做「公帑」、「國帑」,例如:最近政府力行節儉的美德,大力鼓吹公帑應該花在刀口上。

反過來說,私人的財產難道就叫做「私帑」嗎?《新唐書.王←傳》提到:「故←迎帝旨,歲進錢鉅億萬,儲禁中,以為歲租外物,供天子私帑。」由此可知「私帑」可是君主私有財物的意思。

有錢的政府可以進行建設,推動國家的進步,但是沒有錢的政府呢?在《宋史.喬行簡傳》中有「今百姓多垂罄之室,州縣多赤立之帑。大軍一動,厥費多端,其將何以給之?」這句話是說百姓住的房子是家徒四壁,州縣政府的財庫是赤立,赤立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赤字」——負債累累的意思。宋代是歷史上最積弱不振的一朝,從這「赤立之帑」可見其財政的空虛,沒錢當然無法引領大軍抵抗外侮。

最後說到,古代刑罰中最慘絕人寰的莫過於「株連九族」,就是一個人犯罪,整個家族一起砍頭,在漢盛世「文景之治」中,就有一項德政,政府明令禁止這種刑罰,在《史記.孝文本記》記載:「罪人不帑,不誅無罪。」就是說一個人犯了罪,他所受的刑罰不會牽連他的子女,也可寫成「罪人不孥」。

現在的刑罰和古代的比較起來可就仁慈多了,否則接連不斷的弊案,那些侵吞公帑的公職人員們,可就不是記過申誡或者免職就能了事的呢!

(商周出版社)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