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頂之下》是前大陸央視記者柴靜耗時一年拍攝完成的紀錄片,二月底在大陸網路播出,短短幾天點擊量迅速竄升至二億次;以大陸六億網民計,平均三人就有一人看過,堪稱最夯熱播視頻。
促使柴靜進行這項調查,源於女兒還沒出世就診斷罹患腫瘤,一出生就動手術。在照顧女兒過程中,柴靜對霧霾的感受愈來愈強烈。
在視頻裡,身形削瘦的柴靜,娓娓訴說著她和霧霾之間的私人恩怨。她在片中提出三個問題:霧霾是什麼?它從哪兒來?我們怎麼辦?過去媒體訓練加上身為人母本能,柴靜努力地尋覓答案,也因此贏得網上熱烈迴響。
然而,《穹頂之下》有如曇花一現,在官方一紙令下,倏地消聲匿跡,大陸各類媒體、網站一律不再報導、評論,已刊播的也需撤下。
或許是當前媒體報導的主旋律,在北京舉行的全國人大、政協「兩會」,以致爆紅網路、點擊量破億的《穹頂之下》也得被迫讓路。
《穹頂之下》餘波盪漾,柴靜關注的霧霾問題,成了「兩會」期間一大焦點。
大陸環保部長陳吉寧在開議之前會見媒體時,披露曾發短信給柴靜,對這部紀錄片喚起對環境和健康的關注,表達感謝之意。
會議期間,陳吉寧語重心長地痛陳:每一個人都是霧霾受害者,也是霧霾製造者;我們應該從身邊小事做起,不能當旁觀者,才能加快實現藍天的夢想。
前兩年「兩會」開議之初,霧霾籠罩著北京天空,當時媒體形容與會代表是「抬頭看天空,低頭看報告」。
今年天公作美,強風吹走霧霾,藍天白雲重現;繼去年底的「亞太經合會APEC藍」,北京難得享受「兩會藍」。
唯好景不長,沒幾天,「兩會藍」消逝,穹頂之下的北京城又瀰漫霧霾矣。
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說,藍天是幸福,但不能只借東風,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一切事在人為。
的確如此,回顧去年底北京舉行APEC,北京方圓二百公里啟動「空氣保衛戰」,採取嚴厲措施包括企業停產、工地停工、車輛限行、調整休假等,還懲處一批執行不力官員、拘留一些違規企業主和個人,才創造「APEC藍」奇蹟。
這說明只要下定決心、貫徹執行,撥霧霾見藍天,並非難事。
一位來自地方的人大代表,將其在長江邊用無人機拍下空汙視頻帶到「兩會」,他形容:霧霾就像一層農膜,環繞著整座城市,「我的孫子才三個月大,希望他能看到青山綠水」,這是一位基層人代也是普通奶奶的心聲。
柴靜的《穹頂之下》提出了問題,不過要讓藍天長駐,不僅要大力推動環保治汙,更涉及京畿產業整體布局,這是另一項老大難問題了。
韓劍華(台北市/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