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份釣魚台的一手史料先後出土,歷史真相逐漸還原的過程中,令人興起白雲蒼狗的「無常」之感。
首先日本記者公布了一份史料, 是中共領導人鄧小平一九七八年為互換「中(共)日友好和平條約」,日本記者提問尖閣列島的歸屬問題。
鄧小平回答明快,「名字就不同,我們叫釣魚島(眾笑),雙方確實有不同看法。我們實現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時候,雙方約定不涉及這樣問題。就中國人智慧來說,只能想出這樣的辦法,倒是有些人老想挑一些刺,製造障礙中日關係的發展。」
「我們認為避開是比較明智的。我們這代人智慧不夠,問題談不攏,下一代人比我們聰明。總會找到大家都能夠接受的形式解決。」
北京東京之間,有關釣魚台爭議,上個世紀七○年代就有了「處理方式」;只是現在有一方不承認了罷了。
一位加拿大友人寄來一份,從美國前總統卡特的圖書館取得的解密檔案。最新的美國有關釣魚台的解密檔案,比對最近美國官員在釣魚台問題的講話,更是南轅北轍。
那是一份一九七八年四月十七日,美國國家安全會議中,負責亞太事務的奧森伯格給美國國家安全問布里新斯基的備忘錄。其時為美國與中共的建交行動正是火熱之時。
其中清楚的闡明美國在釣魚台議題上。立場是「信守一九七二年的承諾」,對日本有關釣魚台的主張,美國就只是把行政權交給日本。奧森伯格還寫到「日本外務省非常小心試探,是否能得到我們對他們立場的支持」。
奧森伯格馬上就提醒布里新斯基,「我們的利益在於:不做暗中損及日本的事,同時確保美國遠離日中(共)爭議的領土問題」。備忘錄中還提及,日本很清楚美國不可能以軍事行動防衛日本」。
把奧森伯格的話,和當今美國相關官員說,認定「釣魚台海域是美日安保條約的適用範疇」做比對,相去何止天壤?
說法千變萬化,還要強調不變;不過是國家利益的認定而已。怎不令人三歎?
孫揚明(台北市/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