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靠近或餵食台灣獼猴等野生動物,以免被抓咬傷而感染人畜共同傳染病。圖/本報資料照片
文/蘇林
圖/本報資料照片
距台北都會區僅半個多小時車程的烏來,是每年初春必遊的賞櫻景點,但因年前鼬獾狂犬病疫情爆發,日前更發現白鼻心感染狂犬病病例,因此林管處呼籲有意入淺山踏青者,為維護自身安全及森林生態,禁止攜帶犬、貓、兔、鼠、龜、蛇、蜥等寵物進入,同時勿靠近餵食台灣獼猴等野生動物,以免被抓咬傷而感染人畜共同傳染病,警戒期限至今年七月底止。
屏科大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主任、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所教授裴家騏說,台灣獼猴是台灣特有種,也是這座島嶼上,除了人以外唯一的靈長類動物。由於一般遊客常餵食野生獼猴,導致獼猴見人完全不怕,侵擾人群或破壞農作的事件也時有所聞。
裴家騏指出,面對獼猴應謹守「三不」原則:一、不餵食;二、不接觸(觸摸);三、不用眼睛盯著看。原因是,野外食物會自然調節猴群的存活數量,人類主動餵食或供食,不但破壞猴群生態,更因人類食物不夠健康,導致猴群往往健康情況堪憂。
至於不接觸或碰觸,主要是因為猴子身上帶有人猴共通的傳染病,根據調查,野生獼猴中,有四分之三帶有非致命性的傳染病,萬一被抓傷或咬傷,被傳染的機率很高。
再者,很多民眾對於動物的肢體語言多半不甚了解,甚至錯誤解讀以為動物呲牙裂嘴是在對人類大笑,所以常表錯情以大笑或同樣的動作回應,殊不知這種動作根本就是在挑戰動物的忍耐限度。
裴家騏指出,其實猴子露出牙齒時,代表的是害怕人類,而當猴子雙眼盯著你瞧時則代表牠對你充滿敵意,此時民眾應該移開目光(或戴上太陽眼鏡 ) ,千萬不能誤以為猴子在向人示好。
此外,還有一些民眾或觀光客,會攜帶「防身武器」驅猴,例如木棍、雨傘、鐵棒甚至是玩具BB槍,樹敵意味濃厚,間接也使人猴對立情況惡化,無形中加劇人類在野外活動過程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