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ffi幫女兒編織的帽子與圍巾,如她所說的:是媽媽給孩子的親吻。
圖/皮爾斯夫人
德國媽媽愛手作編織,每個人都擁有一雙魔法般的巧手。圖/皮爾斯夫人
文與圖/皮爾斯夫人
關於德式手作的魔法力,從餽贈的禮品中便能窺知一二。仔細回想這幾年來,收到親友餽贈的禮品中,最令我愛不釋手的全是手作作品,如小叔手作的耶誕蠟燭、小姑手織的掛巾包、婆婆織給我的毛帽與圍巾、公公手作的塗鴉本,這些手作作品彙集家族每個人滿滿的愛,慢慢成了大家交換禮物過程中最大的喜樂泉源。
身邊許多德國媽媽也都會手工編織,擔任教職的Frau Mueller跟我說,德國的學校,孩子們除了術科的學習外,還必須學習相關的家政課程,如家事清潔與管理、手工編織或木工課程。這也就是為什麼德國媽媽們那麼習慣家居手作,而德國爸爸們也不遑多讓,幾乎包辦家裡所有的水電,多少跟他們從孩提時就接觸家務生活的體驗有關。
熱愛編織的好友Steffi還跟我說,那些媽媽們親手為孩子編織的帽子或圍巾,都是媽媽送給孩子們的親密親吻!這樣的形容深深打動著我,那句「將媽媽的親吻穿在身上」,讓人聽了心裡暖暖地昇起一抹微笑。
Steffi說,從小她媽媽就常在家裡編織或勾毛衣給她們,媽媽寧靜專注的神情,就像一幅畫印崁在她的腦海裡。那時,她便想著:如果有一天她有了自己的孩子後,也要跟媽媽一樣,為孩子們編織衣物。
去年耶誕節前,她終於如願完成給女兒及乾女兒的帽子與圍巾,還將耶誕樹上的雪球織上繽紛的冬衣,送給好友們當耶誕禮物。當Steffi細說手作生活的點滴時,兩手也沒閒著,繼續織著小毛毯。她笑著說,那毛毯可是要織給她未來可能會降臨的第三個寶寶哦!
對Steffi來說,手作生活來自母親的影響,如今她擁有兩個寶貝女兒,她也要將這分喜樂的家庭文化傳承給自己的孩子。
關於我們家的慢活手作,則是布置一間夢想中的家,幾年前搬了新家之後,就開始營造我們夢想中的家。我和老公都想要有很多木質物品陪伴,有一些老家具,上面放著我手調的有機精油香氛,牆上有我的塗鴉畫,也有先生的木工手創品,陽台上一小列的香草綠與光影,兒子恩典的小孩房有童真的創意色彩。這幾個元素在我們進度如蝸牛般的慢弄旅程中,已愈來愈接近想像中的夢想之屋了。
有了這些年家庭手作生活的投入與練習,我開始以更多手作品相贈給周遭的親友們。前年,我將塗鴉畫作印製成一套咖啡杯及杯墊,配上自己影像製成的明信片取代耶誕卡片送給親友們。去年,學會做乳木果脂護手霜,做了十七瓶護手霜,在耶誕節送給幼稚園老師們,還有親友女人幫,透過手作的溫暖,將祝福送給大家,收到禮物的每個人也都以擁抱來回饋我,真是溫馨得不得了。
手作指尖的魔力,讓我們學習在緊湊的生活裡,試著再過慢一點,學著透過手作將頭腦速度放空沉澱下來。記得公公有回跟我分享一小段諺語:「Ich tue alles ganz langsam und gelassen, konzentriert und fokussiert, eines nach dem anderen, in genau der Zeit die es braucht!」(我做每件事都很慢,放鬆著、專注著、聚焦著,做完一件才做下一件,每一件都要給予足夠的時間。)
是啊!就是這樣的心境慢作慢活著,所以,才聽得見手作物件對我們輕聲細語訴說著:現代科技生活過多的物質消費讓人心慌空虛,物質過剩、貪婪無度的時代裡,可不可以用一種更節約、更貼近人心的方式活著?最近德國流行的手作心主義就是節省不必要的花費,幫地球環境進行另一種平衡節約的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