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設綠色通道 強化農產貿易

李武忠(台中市/農經學者) |2015.02.26
1279觀看次
字級

兩岸關係依舊是未來總統大選的熱門話題。這些年隨著兩岸關係熱絡,中國大陸對於台灣農漁產品的採購、進口關稅、管制規範等均釋出相當多的善意,使得兩岸農漁產貿易愈來愈頻繁。

去年台灣出口到中國大陸農產品總額近十億美元,再度超越從中國大陸進口農產品的九點六億美元,只是這些紅利(如減免關稅、快速通關等)真正回饋到第一線農民部分不多,國內農民感受並不深刻。

這中間存在巨大落差的原因,受到中國大陸領導階層高度關注,而目前台灣社會正掀起解構既得利益者與政商關係運動,正點出原因所在。

以綠色通道為例,鑑於生鮮農產品生性容易腐敗不易儲藏,影響到出口業務推動。

因此若能在確保農產品食用安全的前提下,透過「綠色通道」來強化農產供應鏈整合。

可縮短通關時間,減少繁瑣的通關檢驗流程,不僅可以確保農產品的美味品質,提高市場接受度,還有助於透過電子商務,來推動農產業務(如以農產品網路銷售為主的淘寶、天貓、中國特色館等)。

台灣農業主要優勢在於優質安全的生鮮農產品,目前兩岸生鮮農漁產品因為卡在檢驗檢疫問題,無法運用互聯網行銷模式。

因此若能獲得兩岸官方特許,取得核發農產安全檢驗合格證明授權,將可以透過綠色通道、手機、網路等,進行兩岸生鮮農產品買賣。

如此龐大商機,自然吸引許多財團,希望運用在兩岸建立的綿密政商關係,拿下該項特許權,進而壟斷兩岸農產貿易大餅。

若沒有任何管理與利益分配機制,對台灣小農不見得有利,政府應積極鼓勵企業家投入該領域之經濟活動,讓兩岸農產貿易朝正向發展。

基於國際貿易平等互惠原則,中國大陸農產品也可以循此綠色通道與流程,進入台灣市場。

問題是兩岸官方對於允許使用農藥種類,檢驗方法暨設備,殘留標準等並不一致,加以病蟲害疫病情況不同,對於農產品衛生安全檢疫,現階段雙方仍有相當大的差異待弭平。

兩岸農產貿易確實存在龐大商機,如何在不被財團壟斷的情況下,透過農民團體整合,來推動兩岸綠色通道,增加農民獲利,並藉由兩岸協商與技術人才等交流、合作,來拉近雙方的農產安全檢驗水準,讓彼此互利。

這些都需要由台灣內部先行整合,取得共識後再來推動,不應由官方關起門來做決定,以免重蹈服貿被指為黑箱作業,遭到抵制致雙輸的覆轍。

李武忠(台中市/農經學者)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