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學測,閱卷老師已經開始閱卷。媒體報導,在英文方面,出現了許多中式英文,讓老師哭笑不得;還有簡單的拼字也拼錯,讓閱卷老師頻搖頭。而國文作文題目是走過,卻有考生寫成父親走了。這報導讓筆者有所感觸。經傳記載,孔子教誨弟子是循循善誘,因材施教;然而從報導看來,今之老師似乎是循循善笑。
老師閱卷,看到答錯,寫不出答案,基本上不該有一種哀矜勿喜的心情嗎?怎麼會哭笑不得,覺得滑稽可笑呢?有同學答不出來,一個字也沒寫,只畫個圖在答案卷上。閱卷老師把這個也拿出來嘲笑、嘲弄,恐怕非所宜吧?因為不可能每個人英文都學得很好、都會寫英文作文。再說,不會英文作文而會畫圖、畫漫畫,這不也是具有一種才藝嗎?這種情況下,老師該想到的應該是,因材施教、循循善誘而不是嘲弄。
國文科作文題目是「走過」,考生寫父親走了;媒體報導說,應該是要描寫空間今昔的改變,卻有考生寫成爸爸走了,雖然文章很感人,但是文不對題,只給了C減的分數。
文章寫法每位老師都可講出一套法則,然而如同兵法,「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寫父親走了怎麼不對題?父親走過各種職場,走過人生,經過艱苦奮鬥,帶給家人、孩子們溫飽,受教育的機會;父親的到來,走過世界,走過人生,然後離開、遠去,沒有父親的到來,走過,有孩子們的成長,茁壯嗎?不能這般地寫嗎?
同學不令老師滿意的寫法,只要稍為轉折就會關聯到題目,對準題目、題旨。老師與其嘲諷批評,何不提示、引導?而今老師要求學生的好文章,卻要合乎所謂文章標準的老套、窠臼,接近一些陳言、陳腔爛調。大家常責怪學生語文程度差,問題全在學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