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我的父親母親》的原著是作家鮑十的小說《紀念》,仍由鮑十改編為電影劇本。小說裡小學的老校長——駱老師,為了籌建新校舍,積勞而死,談的是偏遠地區教育艱困的情況,電影《我的父親母親》則是一個愛情故事。
電影《我的父親母親》的原著是作家鮑十的小說《紀念》,仍由鮑十改編為電影劇本。小說裡小學的老校長——駱老師,為了籌建新校舍,積勞而死,談的是偏遠地區教育艱困的情況,電影《我的父親母親》則是一個愛情故事。
年輕美麗的「招娣」(章子怡飾)愛上「駱老師」(鄭昊飾),後來駱老師受到政治運動的牽連,被拘留在縣城,招娣堅持去縣城找駱老師,在冰雪途中昏倒,經遇救送回家,醒後駱老師也回來了,兩人愛情修成正果。
電影第一段始於多年後他們的兒子「生子」(孫紅雷飾)接到父喪消息,趕路回家見年邁的母親,並與村長等人商議如何將父親遺體以人力抬回三合邨。因招娣恐駱老師如以汽車運回來,會不認得路,以黑白表現哀痛的氛圍。接著才是彩色的第二段,生子以旁白回憶「我的父親和母親」初識時的愛情故事,這段是電影的主題和主體,以彩色畫面表現極美的三合邨景致和少女純樸情愫。
第三段回到現在,以黑白畫面表現,駱老師的學生和鄉親自動聚集抬駱老師回家,劇終時生子回到父親的教室,帶領孩子朗誦他父親生前所教自編的第一課「識字歌」:「人生在世、要有志氣、讀書識字、多長見識……」,代父親上最後一課,作為電影極具象徵意義的結束,但有論者以為整個第三段黑白片部分,包括抬棺和讀書,都是多餘。
以「減法」拍攝小品
這個美麗的愛情故事,其實只是少女懷春的描寫,男主角甚至被稱為「缺席的在場」,男女之間面對面,互相交談的鏡頭少之又少,卻使人回味無窮,前所未有。張藝謀自稱是以「減法」來拍《我的父親母親》,像水墨小品,大量的留白,留給觀眾以想像去填充。其實我認為更像一幅折枝花卉圖,極簡的淡淡幾筆,沒根沒由,這麼美,為何少女愛戀老師?就沒有人會去問了。
張藝謀說招娣的一見鍾情,是對有文化的人的一種仰慕,是弱勢群體對強勢群體一定有的那種愛慕之心。他後來拍《山楂樹之戀》,也是愛情故事,由於故事較完整,卻讓觀眾興起一絲疑問,男女主角為什麼愛得死去活來?似乎就交代得不夠清楚。
片中男女主角很少對話,張藝謀讓「景」和「物」來說故事,三合邨鄉野的不同季節、蓋新的教室、舊了的教室、新舊的水井等美景。木製的老織布機,招娣織給新教室上樑的紅布,以及後來織的蓋棺的白布、瓷碗及補瓷碗、蒸餃、髮夾、招娣穿的紅棉襖等物件道具,都在張藝謀的鏡頭中,娓娓的講故事,這是繼《活著》以後,成為張藝謀獨特電影語法的典範。
雖然電影評論好壞皆有,甚至引起爭議,但受到國內觀眾的喜愛和推崇,在柏林國際影展放映完畢時,觀眾也起立鼓掌六分鐘。
也許,這部電影感人至深,正是因為這個非常特殊的鋪排:電影敘事以現在和過去交插進行,駱老師的身後喪事分前後兩段,以黑白的沉重哀傷調子,烘托中段彩色唯美的愛情樂章。沒有激情,沒有濫情,張藝謀的攝影機,就將觀眾帶進了悲欣交集的境界,電影結束了,每個人心中是感動和飽滿的。